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为何能掌握大权?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万历朱翊钧虽然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他并不是不处理政事。对比现在,公司每天不开会,就是领导不管事,员工不干活吗,肯定不是的。在国家政治体系发展到明朝的时候,已经非常地完善和健全了。唐朝的时期,政治决策由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三品以上拟定,皇帝批复下发执行;宋朝的时候权力向中书省集中,相权有加强的趋势。

  到明朝初年,废除中书省,改为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在六部之上加强内阁的权力,在皇宫内又加派司礼监帮助皇帝处理,这些政治分工,都告诉我们一个现实,就是决策权从来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多少十来二十人,少则三五人而已。朝会活动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成为中下级官员卖弄嘴皮子的场所罢了。虽然万历朱翊钧不是啥好东西,但是也是个有性格的人,就是不惯着你们这帮老学究,你们爱谁说去,我不听还不行吗。

  内阁票拟,司礼监披红,难以出现权臣

  在我国古代,长期政治体制中,容易出现权臣的原因,主要是相权的集中,虽然在宰相之外,还有主管全国军事的太尉、枢密使等官员,主管百官检查的御史台官员,但是这些权力都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容易形成小集体,进而胁迫皇帝,成为绝对的权臣。其实到宋朝的时候,就逐渐开始限制相权,在权力集中到中书省的同时,将军队的控制权剥离,避免皇帝权力被架空,所以终宋一朝,权倾天下的权臣是不多见的。

  明朝在之前朝代的基础上,将相权更加分散。首先在决策层面,先是撤销中书省,将最终决策权收归皇帝。后来在六部之上增加内阁,但是内阁在决策权上,并未获得主导,他相对于六部,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更加频繁地面见皇帝,提出建议。当然大多数情况下,皇帝都会直接同意内阁的建议的,这也是内阁权势越来越大的原因,但是并不能避免内阁在制度和流程上,无法与古代权相相比。同时在决策上,又将皇帝的亲信宦官势力拉进来,设立内廷的秘书机关司礼监,配置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这样在皇帝不方便和大臣撕逼的时候,就有了马前卒了,司礼监的太监就能冲锋陷阵了,丫的,就是压着你们的奏疏留中不发,不给披红,看你怎么办。这就是明朝在决策上的“票拟”“披红”制度,保证了皇帝的控制权。

  扩大监察,保护皇帝权力

  在外廷方面,首先将原本的御史台,改组成为都察院,并且不断加强都察院对天下监察巡视。同时除掌院事的左都御史为定员外,其他都察院官员都不定额,成为各地总督、巡抚的培养摇篮,刺激官员忠心王事,一心为皇帝办事,都察院的各级官员都有直奏御前的权力。在都察院外,又设六科给事中,这是一帮地位不高,权力极大的下级官吏,他们的权力甚至超过了都察院,具有封驳圣旨的权力。而且他们人员庞大成分复杂,比都察院的人员还难以统一意见,往往自己都能互怼开。明朝三百年历史,还没有哪一位有名望的内阁大臣,能控制得了六科给事中的。

  外朝借助文官集团内部政见的不同,保持狗咬狗的平衡,保护皇帝的权力不受侵害。在内廷方面,又增加东厂和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对百官的监察,维护皇帝的权威。需要强调一点,虽然大多时候,锦衣卫会听从东厂的调遣,但那是皇帝给的权力,从始至终,锦衣卫的最终主导权,都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在司礼监的掌控上,更加彰显管理艺术,为了杜绝宦官专权,借助正副职,这一管理上的天敌职务。以司礼监正职掌印太监管理司礼监事务,以副职首席秉笔太监,掌管东厂,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掌控整个朝局的平衡。

  这样一整套堪称人类最完美的监察体系的建立,保证了皇帝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即使是躺在床上,每天也能知道万里之外发生了什么。一旦有人想蒙蔽皇帝,或者造反什么的,锦衣卫会在第一时间行动,因为锦衣卫的调动,任何手持皇帝手诏的都可以,而不是它的上级管理者。

  名臣缺乏,尸位素餐者盈于朝野

  万历十年,大明王朝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病逝于任上,从万历十岁继位以来,张居正和李太后,就对朱翊钧进行了严格的教育。虽然这些严厉,都是为了给明朝培养合格的君主,但是这些都被叛逆的朱翊钧看作对他的冒犯。所以张居正去世后,他采取了疯狂的报复和清算,将张居正抄家,家人发配,将太岳公的改革成功破坏殆尽。在清算过程中,大力鼓动党争,对张居正重用的人才进行迫害贬谪。

  自此以后,内阁大臣,不论是为晋商代言的张四维、还是以和稀泥著称的申时行,都是能力较差的首辅阁臣。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外传递万历的旨意,违背皇帝的意思,进行自己势力的培养,恐怕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这样的大臣,哪里有能力架空万历呢。

  朝廷财政困难,极度依赖内帑

  明朝从嘉靖以后,其财政政策的先天不足就凸显出来了,随着战事的频繁,朝廷内外都开始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生活。万历初年,因为张居正的改革,补充了明朝的财政,让太仓库有了存银。但是随着改革被破坏,又开始坐吃山空的日子。紧接着三大征的发起,基本耗空了太仓库,从此朝廷上下都盯着皇帝的内帑过日子。

  有道是谁掌握了财权,谁就把住了天下的脖子,满朝文武就指望着人万历的钱袋子活了,人家说啥你敢不听吗?想架空人家,先架空的是自己的饭碗。而且万历十七年后,看着日益亏空的财政,估计也是为自己的年少无知狠狠地后悔了一把。同时看到这满朝的蠢材,也是头大得不行,索性眼不见心不烦了。即使躲进后宫,也是没忘记解决朝廷财政危机,向天下各处派出矿监收取矿税,补充内帑,缓解财政亏空。这一举措肯定又是招来一帮文官逼叨,朱翊钧索性根本不出来,不听你骂。

  从明初朱元璋就规定,天下的矿山归皇帝内帑所有,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大部分被文官集团侵占,皇帝甚至连矿税都收不上来了。但是要解决财政问题,重开矿税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但是却最招骂,所以没办法,躲起来吧!万历朱翊钧虽然混蛋,但是他却并不是昏庸无能的皇帝,他不上朝,但是该处理的政务,都没有落下,而且在解决财政赤字上,也是一直在想办法,再加上朝堂也没有出现有能力的权臣,自然无法架空皇帝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