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洪承畴是什么官职?他功劳那么大为什么只有一个爵位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屋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洪承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对明清史有清楚的朋友应该知道洪承畴这个名字、在明清交替的过程中、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被誉为“开清第一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但最有意思的民间广泛流传是庄妃的故事、就是被后世广知的清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

  洪承畴为进士出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议,因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有力屡获高升,历官延绥巡抚、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进位太子太保,被崇祯帝倚为国之柱石。1639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防守关宁锦防线,为对抗后金,主张步步立营、且战且守。但在朝廷速战速决的要求下,洪承畴只得仓促出兵,主动发动进攻,最终在松锦之战中兵败被俘。

  至于民间广泛流传是庄妃劝降了洪承畴的故事就是在洪承畴被被俘之后,版本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洪承畴被生擒之后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皇太极的侧福晋永福宫庄妃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并对洪承畴使用了美人计。洪承畴抵抗不住美色诱惑,拜倒在庄妃的石榴裙下。第二天当洪承畴得知昨晚陪着自己的是皇太极的庄妃,大惊失色,皇太极望着他颤栗的样子,走上前脱下自己的貂皮大衣披到他身上,嘘寒问暖,洪承畴感动的不行,便跪求投降了。那么这种说法是否靠谱呢?

  首先,庄妃是蒙古人,嫁给满族人,又长年在后宫不得宠,想来皇太极不会为她请家教教汉语。直到清兵入关之后,在史书记载中我们都说她跟大臣们用满语交流。就算洪承畴与满清交战多年会说一些满语、但交流起来毕竟有困难,如何劝降、难道上来就直接色诱。

  再说,以皇太极的审美眼光看来,庄妃并不算是无可取代的大美人,否则他也不会把她扔到五宫排名最后一个、并且此时庄妃的儿子福临尚幼(顺治皇帝),皇八子已死,福临是目前后五宫唯一的男孩,皇太极这么也不会叫她去劝降洪承畴、真要用美人计,干脆送他几个年轻漂亮的不更好。

  洪承畴之降,原因一来是同为降臣的范文程将心比心式的说服;二来是因为崇祯杀了袁崇焕的心理阴影再加上皇太极的笼络;第三是他还贪生,范文程很肯定地说洪某连衣服掉灰尘都注意,他一定没打算以死报国。

  事实上,洪承畴的归降与庄妃无关,只不过是汉人气愤老洪投降清朝,再加上不忿满清入关,于是乎清朝的先帝头上就绿帽子,小皇帝福临便老子众多。降臣洪承畴、权臣多尔衮都纷纷成为艳情故事男主角,若不是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太出彩,可能他也能里参演一角。

  至于为什么选择庄妃、可能最大的原因一来他是皇帝的亲妈、二来她的知名度超越皇太极所有的妃子与皇后。

  洪承畴降清后,不仅立了许多战功,还给皇太极出了不少点子,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顺治进关后,在北京登上了金銮殿,大赏文武百官。在汉族官员中,洪承畴是功劳最大的一个,所以封他为当朝一品。

  不过他他作为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沦为贰臣、若为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标定,确非忠臣、当年洪承畴在明朝为官,最得意之时曾经悬挂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表达他的忠诚与报国之心。后来降清后尽心尽力了,大肆捕杀抗清义士,如黄道周、金正希、陈子龙、夏完淳等都是惨遭其杀害。当南明名将李定国连战连捷,斩杀满清两名亲王尼堪、孔有德,收复广西、湖南大部分地区,更打破八旗军野战无敌的神话,南明局势一片大好、清廷一度惊慌失措,打算放弃西南七省,和南明讲和时;又是洪承畴力主非灭南明不可。

  垂暮之年的洪承畴临危受命,为满清西南五省经略,他建幕府于长沙,修筑千里长墙以拖待变,百般分化,千种利诱,招降纳叛,步步为营,历时数年,终于拖到孙可望与李定国失和内讧,自相攻伐,而后招降孙可望,趁机进取云贵,会攻昆明,生生替满清将一度崩坏的局面翻转过来,最终统合大军剿杀南明,平定西南各省。

  在此期间,洪承畴以风烛残年之身,苦心经营,殚精竭智,不惜以老病之驱舍马步行,行走于沼泞崎岖之中,一心只为剿灭南明王朝。

  如果他没有写下“君恩似海,臣节如山”这句话来说自己忠诚与报国之心。他降就降吧,反正降清的也不止他一个。问题是他写了,降清后尽心尽力了,镇压南方抵抗运动不遗余力了,人家钱谦益虽然留下皮痒水凉的“千古佳话”,可人家好歹也暗自资助过反清运动。而洪承畴呢?牛皮吹的震天响,当了汉奸就彻底不要脸了、诛心而论,洪承畴之所图,无非是妄想只要前明不得死灰复燃,满清鞑虏成了中华正朔,便可封住当时后世悠悠之口,让自己的投降变成所谓“顺应天命”。也因此有好事者就把这幅对联稍加处理,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意义变了,颇有讽刺意味: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洪承畴的最后岁月,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他入清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都拒绝入住。弟弟痛感国家灭亡、兄长投敌、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携母亲避居船上,泛江隐居、顺治十六年(1659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畴年老体衰、目疾加剧,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对汉奸走狗,清廷素来都是既用之,更忌之,卸磨杀驴的戏码百玩不厌。因此比之需要恩威并施,以封王爵并给兵权以笼络的吴三桂等武夫,对于如洪承畴这般想满清之所想,忠满清之所需,死心塌地的走狗,清廷并不会嘉奖让、洪承畴牺牲名节、效力20年、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清廷最后仅用个不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序列的“三等轻车都尉”,和吴三桂等人的亲王爵位相比,实在是凄惨得可怜,是为对他公然贬抑和羞辱。

  最尴尬的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入关之初,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学习儒家礼仪。而汉化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洪承畴镇抚南方凯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没有预想中的封赏,也没有贴心的安抚,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视着年迈的洪承畴走回朝堂。

  到了乾隆时期,满族权贵已经完全汉化了,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渐渐平息,满汉思想文化开始交融。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与汉族文人相唱和,开始褒扬史可法、黄道周等忠君爱国的榜样。洪承畴“叛明”的污点开始掩盖“效清”的功绩,形象颠倒过来。乾隆认为:像洪承畴这类人不值得表彰和信任,如果每一个大臣都在国家存亡之际背信弃义投靠新主,天下还有什么道德与气节可言呀?

  古代讲究忠孝节义,名节比生命重要。忠君爱国是道德底线,而洪承畴“卖主求荣”被天下人嗤笑,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被人责骂的。因此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只是念其功大,才将其列为贰臣甲等、就连投降清朝的钱谦益都被乾隆列传《贰臣传》乙编,以示与洪承畴之别。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