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怎样的?仕途不顺,晚年穷困潦倒靠人接济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唐伯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很多人是在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认识这位明朝才子的,其实真正的唐伯虎远没有电影里那么潇洒。

  双亲早逝、官场失意、夫妻反目、儿子夭折,人生八苦他几乎都尝遍了。最后还能写出《桃花诗》这种飘逸清雅的诗文,真的是天性旷达洒脱。换个人,早被憋屈死了。

  唐伯虎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惊才绝艳的少年时期、恃才放旷的青年时期、穷困潦倒的晚年时期。

  惊才绝艳的少年时期

  唐家不是没有来历的人家,可追溯的始祖是前凉(东晋十六国之一)晋昌郡陵江将军唐辉,晋昌郡是现在的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布隆吉乡九下村萧家地,现有遗址。

  还有位先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被封为“莒国公”。

  唐伯虎的祖父唐泰是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役,此后唐家从官宦之家沦落为庶民,主要生活于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带。

  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维持生计,家中境况虽然不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巨富之家,也是小康水准。

  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唐伯虎出生了,按照天干地支的说法,当年是庚寅年,所以父亲为他取名唐寅

  少年时的他天资聪颖,闻一知十,是附近有名的小神童。唐广德大喜,全力支持儿子读书求取功名,指望能够恢复祖上荣光。

  1485年,十六岁(虚岁)的唐伯虎中苏州府试第一。家人为他骄傲,朋友为他欣喜。少年才子,名声大震。

  祝枝山为唐伯虎写的墓志铭里这么描述:“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

  对于唐伯虎来说,少年时期最开心的事除了府试第一,就是结交了几个志趣相投的小伙伴:祝枝山、文徵明、张灵、罗圯、白钺、涂瑞等人。

  也许那一带的山水真有灵气吧,竟能孕育这么多才子名士。而其中最引人注目、惊才绝艳的无疑是唐伯虎。

  他就是那个年代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衡量自家孩子的标准。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

  恃才放旷的青年时期

  少年成名,让唐伯虎有点飘飘然了,此后多和朋友诗词唱和、饮酒为乐,传出了风流才子的名声。

  但是,命运仿佛见不得他欢喜,很快就对他露出了獠牙。

  1494年,做为家庭支柱的唐广德去世了。唐伯虎悲痛万分,但这还没完,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他的母亲、妹妹、妻子、儿子也相继而去。偌大一个家,如今只剩他和弟弟唐申。

  唐伯虎深受打击,逐渐消沉,再没了少年意气,日日借酒消愁。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祝枝山非常猥琐搞笑,为还债苦求唐伯虎作画,还和石榴姐有一段情。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祝枝山可是个正经人。一再劝解唐伯虎:“兄弟啊,节哀,不要再难过了。你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光宗耀祖,不如化悲伤为力量,好好读书,考个好名次告慰伯父在天之灵!”

  唐伯虎在他的鼓励之下重新捡起了书本,准备参加几年后的科举。这期间为了维持生计,他作了许多书画,还常为人写墓志铭。

  但他读书归读书,却渐渐有了魏晋名士的风范。

  前文说过,唐伯虎有个小伙伴名叫张灵。此人可是明朝有名的狂士,是唐家的邻居,两人也不知谁影响谁,反正都在“名士”这条路上越跑越远。放浪形骸,不拘俗礼。

  有人欣赏这种风格,认为这叫“是真名士自风流”;也有人相当厌恶,说他们有辱斯文。

  《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四大才子

  不幸的是,苏州提学御史方志是后一种人。提学御史有权吊考本地生员,唐伯虎在录科考试中名落孙山了,没资格参加乡试。

  但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亲自为他说情。还有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沈周、吴宽等苏州名士也纷纷求情,方志才勉为其难的允许唐伯虎参加乡试。

  而乡试的主考官梁储恰是欣赏名士风流的那种人,唐伯虎在考试中表现也很不错,遂取中他为乡试第一,也就是俗称的“解元”。

  考出这样的好成绩,足以成为唐家骄傲了。唐伯虎志得意满,越发狂放,整日流连欢场,与名妓狂士们为伴。他的朋友们都看不过去了,纷纷规劝他。

  祝枝山对他说:“夫谓千里马,必朝秦暮楚,果见其迹耳。非谓表露骨相,令识者苟以千里目,而终未尝一长驱,骇观于千里之人,令慕服赞誉,不容为异词也。”

  意思是所谓的千里马看的不是表皮,而是骨相。一时的得意也不要太过张狂,低调做人才能长久。

  文徵明则写信给唐伯虎,说他父亲对唐伯虎的评价是“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子畏”是唐伯虎后来取的字,意思是文父认为唐伯虎有大才,但他为人轻浮,最终可能一事无成。

  这两位可真是好朋友,祝枝山就不说了,都是第二次劝他了;文徵明对他也不错,为了劝他浪子回头把老父亲都搬出来了。

  文父以前曾为唐伯虎求情,也是很欣赏他才情的。他们父子都不忍见他从此流连花丛不务正业,所以多有劝告。

  但唐伯虎觉得受到了侮辱,写了篇《与文徵明书》,效仿魏晋名士嵇康与山涛绝交之举,与文徵明绝交了。

  不过,朋友的好言相劝他还是听进去了一些,行事略有收敛,开始用心准备会试。

  1499年(弘治十二年),在位的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就是和皇后一夫一妻的那位。远在苏州的唐伯虎自然不会管皇家事,他正忙着收拾行李上京赶考呢。

  此时他还不知道,这场科考将毁了他的仕途,改变他的人生。

  和他同行的还有一个人,名叫徐经,乃是江阴的富家子弟,向来仰慕唐伯虎,于是同船赴京会试。徐经此人没什么好说的,但他有个非常出名的后裔:徐霞客。

  这会儿还没有徐霞客什么事,说回徐经和唐伯虎。

  他们到了京城后,“六如文誉籍甚,公卿造请者阗咽于巷。徐有优童数人,从六如日驰骋于都市中,都人瞩目者已众矣”。

  “六如”是唐伯虎的号,意思是唐伯虎在京里的名气也很大,有许多大官拜访他。徐经侍从众多,经常和唐伯虎一起鲜衣怒马招摇过市,引人注目。

  这么高调,议论他们的人当然很多。平时也无妨,但这可是会考的关键时候。不知哪来的流言,说“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意思是徐经以重金收买了主考官程敏政,预先得到了试题,和他交好的唐伯虎也逃不了干系。

  众士子正在神经紧张的时候,也不辨真假,立刻传得沸沸扬扬。

  科举舞弊是朝廷最忌讳的事情,朱祐樘下令严查,特命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搞笑的结果出来了,徐经和唐伯虎压根就没被录取。

  所以买题之说,子虚乌有。

  但是,朝廷为了平息流言,还是削除了唐、徐二人的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主考官程敏政则罢官还家。

  莫名遭此不白之冤,他们心里当然不服。

  程敏政罢官没多久就愤郁发疽而亡;徐经发奋图强,更加用心的读书,朱祐樘去世后,徐经一心盼望新天子能给他重新入仕的机会,北上打探消息,到达北京没多久就病死了,时年35岁。

  唐伯虎虽没早逝,生活却越来不如意。他耻于为吏,愤然回家,继而和继妻反目,从此消极颓废。

  虽说此事唐伯虎是真的冤枉,但如果当初他没这么狂傲高调,事情也许不会发生。不知道此时他有没有记起当初两位好朋友的金玉良言?应该是有吧。

  穷困潦倒的晚年时期

  这时唐家已经彻底败落,唐伯虎无奈以书画为生,创作了许多作品。政治上他是没有什么前途了,但艺术上还是位大师,追捧他的人很多,画作很好卖。

  按理说应该可以挣下份厚厚的家业,但他屡遭打击,早已看轻了世间种种。稍有余钱就纵情酒色,始终保持在贫困线上下。

  但不管怎样,他还是东拼西凑建成了桃花庵别业及梦墨亭,在尘世中找到了心灵的归所,写下了著名的桃花诗。

  最值得高兴的是,1513年他主动写信给文徵明,两人捐弃前嫌,重归于好。

  1514年(正德九年),宁王朱宸濠想要造反,打算先网罗周边名士,唐伯虎就被他忽悠去了。

  然而唐伯虎又不是笨蛋,没多久就发现了朱宸濠的真实目的,赶紧装疯卖傻狂飙演技。朱宸濠信了,他不想要一个疯子,遂赶其出家门。

  唐伯虎终于逃过一劫。

  要知道朱宸濠这“反”造得非常没有水准,起兵43天就被时任江西巡抚的王阳明抓了,他自己是没事,跟着他的那些人下场可惨了。

  唐伯虎依然过着诗、酒、花、画的清贫日子,偶尔还需要朋友接济,直至逝世。

  桃花诗

  【结语】

  按照世俗的标准来看,唐伯虎无意是一个失意者。但是,历史上能干官吏常有,而桃花仙不常有。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多一个桃花仙更有意义。

  而他本人最终也释怀了,才能留下“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样的诗篇,他最大的心愿是“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也真的做到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