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忙碌?什么事都要身体力行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09浏览:32分类:历史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勤于政事的皇帝,但如果要给皇帝评“劳模”的话,恐怕符合条件的只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雍正皇帝了。不过,雍正皇帝虽然热爱工作,身体条件却并不允许。在经过十三年夜以继日的埋头苦干后,雍正帝终于把自己给累死了。但繁重的工作对朱元璋来说却是小菜一碟,他不仅可以一个人干十个人的活,包揽了大明王朝高层的全部重要工作,还在百忙之余频繁光顾后宫,跟诸位娘娘们生下了一堆孩子。这种身体素质,雍正自然是可望而不可及。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两位皇帝都具备“劳模”品质,但朱元璋的工作其实比雍正还要多出许多。雍正忙碌是因为对工作态度认真,事无巨细总想做到尽善尽美,而朱元璋忙碌却是事情实在太多,想躲也躲不过。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为什么朱元璋会特别忙呢?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只有三个字:自找的。

  明朝开国之初,承袭了元朝的官僚体系,在中央设立了三大最高权力机构,分别是: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大都督府是最高军事机构,掌管全国军队,既有统兵权,又有调兵权。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这三大最高权力机构及其下属单位基本包揽了全国上下的大小事务,皇帝只要在用人方面不出现大问题,基本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既然官僚体系已安排这么到位了,为什么朱元璋却要忙得不可开交呢?那还得从朱元璋的出身说起。

  朱元璋贫苦人家出身,小时候曾给地主放过牛,当过和尚,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乞丐。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在儿时伙伴汤和邀请下,投身到了农民起义军中。经过十几年时间艰苦创业,朱元璋从一个不起眼的大头兵,转变成为起义军的领袖。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年轻时期的特殊经历让朱元璋变得自私、冷漠、多疑,当上了皇帝后,他的这些个性愈发极端化。朱元璋对自己的亲人非常照顾,但对大臣们却极为刻薄。比如他的儿子们全部被封为亲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而朝廷一品大官每月工资是禄米八十七石,合计一年的禄米是一千零四十四石。从九品小官员每月工资是禄米五石,合计一年是六十石。也就是说,朱元璋儿子们的年薪,光禄米一项,就比一品大官多出近五十倍,比从九品的小官高出了八百多倍,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除了对大臣们小气外,朱元璋还非常刻薄。手下大臣出了一点小错,往往就要遭到重罚,洪武(朱元璋的年号)年间被砍头的大臣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而且其中多半都是冤假错案或是受他人牵连。当年帮朱元璋打江山的小伙伴们,几乎被杀了个精光。

  正是因为对他人过于严厉、刻薄,所以朱元璋天天疑心大臣们对他非常不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怀疑左丞相胡惟庸图谋不轨,于是下令将胡惟庸株连九族。朱元璋总觉得权力这个东西只有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才靠谱,因此他拿“胡惟庸案”大做文章,趁机对三大最高权力机构进行“开刀”。一是撤销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将原先隶属于中书省的六部直接置于自己的监管之下;二是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削弱了都督府对军权的控制,同时让六部中的兵部与都督府相互制衡;三是撤销御史台,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职责分摊给一百多名监察御史,每个监察御史都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御史台在被撤销两年后,又重新设立并改名为都察院,但所有监察御史依然保留着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权力,因此在整个明朝,作为言官的御史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经过洪武十三年(1380年)大刀阔斧的机构改制后,明朝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完全掌控到了朱元璋手中,他成为了六部、五个都督府以及一百多名监察御史的唯一协调人。正所谓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朱元璋将各个机构的权力都包揽到手中,工作自然也就都落到他的手中。原本不是他的活,他自己全都抢过来要干,他能不忙就怪了。不过,朱元璋权力欲极盛,虽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这种完全控制局面的感觉却让他乐此不彼。“劳模皇帝”这个名号,朱元璋绝对是当之无愧。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