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梁海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露梁海战简介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08浏览:36分类:历史
露梁海战(朝鲜:노량대첩,译文:露梁大捷),是发生于公元16世纪末的一场海战,该战役因发生地露梁而得名。
露梁海战是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最后的一场海战,交战双方为中国明朝与朝鲜联军和日本军队的岛津立花一部,指挥官分别为:陈璘(中国)、邓子龙(中国)、李舜臣(朝鲜)、小西行长(日本)、岛津义弘(日本)等。战争结果以明朝联军获胜而结束。
这场海战,中国明朝派出军队抗日援朝,取得海战胜利。这场胜利在中华民族乃至亚洲海洋战争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
海战背景
明万历年间,日本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全国。但国内仍有一些拥兵自重的封建主难以控制。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丰臣秀吉把国内的注意力引向国外,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
作为第一步,向朝鲜提出了“借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朝鲜政府的拒绝。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乱”以及“丁酉再乱”。
日本侵略军乘大小舰船700余艘,由对马岛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陆,分北、南、中三路发起进攻。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朝鲜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于是,朝鲜国王李昖遣使向明朝求援。朝鲜当时是我国的藩属国,且“关白(指日本首相丰臣秀吉)之图
朝鲜,其意实在中国。”(明援朝经略宋应昌语,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鉴于这种情况,明朝廷遂决定发兵援朝抗日。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如松率领明军入朝参战。翌年初,连克平壤、开城。四月二十日,收复汉城。日军退据南部诸道,并提出议和。不久,实现了停战。万历二十五年正月(1597年),日军再次侵略朝鲜,次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
东南会战后,侵朝日军被压缩在东南沿海的顺天、泗川、南海一带。十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死讯传至朝鲜,日军全线撤退。当时,盘踞在朝鲜东南一隅之日军,除驻蔚山之第一军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万余人,其撤退部署是: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于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居昌之敌,就地上船迳返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再乘船回国。
海战简介
1598年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出逃,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军由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
就在日军将领撤退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将领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想援救小西行长的日军援军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小早川秀包、高桥统增、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
邓子龙年逾七十,仍然意气风发,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与日军决战。战斗时曾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战舰以救援,直前奋击,日军死伤无数。但其他战舰却误掷火器于邓子龙的战舰,使战舰起火,结果邓子龙无路可退,最终战死。
随后副将陈蚕、季金等领军赶至,夹击日军,日军则因为成功让小西行长脱困而且战且退。而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朝所歼。这时刘綎方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舰数艘。小西行长的友军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将其击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退去,立花宗茂则作为殿后接应小西行长让其余日军成功撤退。然而对日军而言,此战的目的仅是救出被围困在顺天的小西行长并撤退回日本,并非求战胜。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11-30 到万历十四年,明朝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有怎样的背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