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项羽和刘邦?项羽的正面评价有哪些?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1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如何评价项羽和刘邦?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项羽还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喜欢他的人崇拜他的人格魅力和英雄气概,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过咱们都是一群吃瓜群众,所作的评论多少会受到个人喜好的左右,那么我们不如来看看近代优秀的军事家毛泽东是怎么评价项羽的。
毕竟毛泽东是因为非常优秀的军事家,是真正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和谋略家,他对项羽做出的评价恐怕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加客观和精准。总的来看,项羽的失败主要还是在于缺乏谋略和长远的眼光,他确实是一个打仗很厉害的人,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先奉上一首毛泽东在1949年创作的一首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定一定基调。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不可沽名学霸王
据担任毛泽东警卫的李银桥卫士晚年回忆:
“毛泽东喜欢看京戏,不同时期喜欢点不同的戏看。那段时间,他喜欢看《霸王别姬》。看到西楚霸王项羽同他的虞姬生离死别一幕,毛泽东睫毛颤抖着,眼里湿漉漉的。回来路上,他对我说:‘不要学西楚霸王。我不要学,你也不要学,大家都不要学!”
不要学项羽的什么?就是指项羽这个人极为爱惜自己的名声,而且是那些虚名,最终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遇。毛泽东口中的“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指项羽率领40万诸侯联军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关中以后,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趁机消灭刘邦。
从而给自己立下一个后患无穷的敌人,而毛泽东欣赏刘邦的一点在于项羽深陷“垓下被围”的时候,刘邦没有心软,而是一鼓作气趁机消灭了项羽,这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面对失去抵抗力的敌人,最应该做的就是趁机消灭,而不是放纵敌人,让他们获得喘息的机会。
毛泽东当时做这首诗歌的背景正值准备发动突破长江,进而南下一鼓作气击败国民党的渡江战役前夕。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有感于项羽的失败,因此决定对已经陷入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穷追猛打,一鼓作气消灭他们。
如今我们回过头去看历史,不难发现项羽数次错过了消灭刘邦的机会,而最好的时机当然是项羽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关中以后,在鸿门宴上是最好的机会。那时候项羽威势正盛,拥有碾压刘邦的实力,而且当时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强烈建议项羽杀死刘邦。
但是项羽十分在意“梁山伯式的虚名”,最终没有杀刘邦,结果放虎归山,这个刘邦结果成为自己最强大的敌人。所以毛泽东后来又点评项羽说:“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
简单来说,当时项羽没有能够审视夺度的考察刘邦以及自己面临的形势,没有为自己的长远未来做打算,最终挖了一个大坑给自己跳。此外项羽在和刘邦发生冲突的彭城之战中,项羽以3万的兵力击溃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几乎取得完胜的战果。
但是也非常遗憾,当时项羽并没有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的消灭刘邦,不仅答应了和刘邦合议,而且还中了对方的反间计,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谋士范增,结果再次给予刘邦以喘息的机会。
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史记·项羽本纪》
对此,毛泽东后来点评说:从前有个项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
可见项羽这个人在军事上确实犯了不少的错误,作为一个把《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的优秀军事家以及领导人,毛泽东显然察觉到项羽身上暴露出来的那些巨大漏洞和破绽,所以常常把项羽拿来当成反面例子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
此外项羽在军事行动中非常喜欢杀俘虏,譬如他坑杀秦国20万士兵的举动,这一点尤为让毛泽东反感,对此毛泽东曾在《资治通鉴》上批注“杀降不祥”,后来还把优待俘虏写进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学习能力。
当然了,项羽的失败并不全然和他的残暴有关,但是残暴毕竟不利于团结人心,只有仁厚待人,才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和名声,同时也能集聚很多人才到自己身边为自己所有。
对项羽的正面评价
当然了,项羽这个人并不全然是不堪的,他还是有很多优点值得学习,譬如他的英雄气概。你看他的诗歌《垓下歌》就写的非常优美和豪迈,他身上的那种英雄气概确实是值得学习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关于项羽身上的那种英雄气概,宋代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也曾报以同情的眼光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可见项羽这个人在历史上其实或多或少还是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承认,而这都和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迷人的英雄气概有关。你看他在巨鹿一战中破釜沉舟,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姿态和勇气,这都是一支军队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毛泽东后来针对于此评价项羽说:
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杀的地方做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这就是提倡要学习项羽在巨鹿之战之中不服输的精神,因为就当时的历史来看,项羽确实可以渡过江东,重新集聚实力和刘邦做斗争。但是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没有脸面回去,这确实是项羽比较悲情的一面。
但是打仗本身就是一个胜负常有的事情,不到最后的时刻,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稳操胜券了。当年越王勾践被打的差点亡国,人家还不是凭借“卧薪尝胆”的精神成功复国了,所以毛泽东在这里讲学习项羽的英雄气节,其实是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学习项羽那种不屈服于敌人的气节,你看他最后宁愿自杀也不投降刘邦,而抗战时期有很多汉奸因为缺乏这种气节最终做了敌人的走狗;
二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但也不必自杀,而是要像越王勾践那样斗争到底;
但是不管怎么说,毛泽东还是从正面肯定了项羽这个人,确实,项羽并不全然是失败和不堪的。军事才能是他的短板,但是他打仗确实有一套,而且也有自己的气节,输了就是输了,人家也不和你搞小动作,光明磊落的就自杀了。
因此只能说项羽之所以会败给刘邦,就是缺少了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对局势的观察力,以及对未来长远的一个思考打算。像当年项羽如果在鸿门宴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想来整个中国历史就要彻底改写了,所以这些历史的小细节往往最能够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
像项羽虽然在彭城之战中把刘备打的丢盔卸甲,但是并没有什么作用,只要刘邦还活着,人家最后还不是照样卷土重来。而这些应该说都是项羽当时在政治能力上的一个短板导致的结果。
最后用一句毛泽东对他们两个人的总评来结束吧: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准确的,刘邦这个人身上确实有一种无赖痞子的气质,这个没有办法,环境和性格就是那样,但是人家刘邦就不一样,他就比较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任天下智力为己用”,你说他聪明吗?
他手底下那么多一群谋士都比他聪明,他打仗勇猛吗?被项羽打的抬不起头,但为什么偏偏就是他胜利了,其实就是刘邦能够集中人才让他们为自己服务,但项羽唯一的一个谋士范增还被自己给气死了,由此可见在政治能力上项羽确实有自己的短板。
但不管怎么说,他又确实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敌人,我们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即便项羽最终失败了,但他的身上确实有英雄的色彩,我想这样一个项羽才是真实的吧。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刘邦对刘肥有补偿心理,但为何不能将其立为皇太子?
- 11-30 汉朝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的主事人是什么结局?
- 11-30 项羽过了乌江之后,他还能凭借江东子弟东山再起吗?
- 11-30 项羽如何从一个失败者,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悲情英雄?
- 11-30 即使项羽能够回到江东,他能阻挡刘邦大军的围剿吗?
- 11-30 很多人认为刘邦比不上项羽,但在真实历史上又是怎样的?
- 11-30 韩信没有接触与指挥过战争,为何能统御汉朝百万雄师?
- 11-30 曹氏是刘邦大儿子刘肥的母亲,其身份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 11-30 汉献帝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为何说他是汉朝最可悲的皇帝?
- 11-30 雍齿可是背叛了刘邦,张良为何建议刘邦给他一份赏赐?
- 11-30 刘邦手下还有着哪些大将?竟能让韩信不敢起兵造反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