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没有杀害袁崇焕的话 他能够抵挡得住清军入关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2分类:历史
袁崇焕能挡住清军入关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一统天下。在公元1644年,不管是李自成,或者是吴三桂,实际上都无法抵挡清军入关了,这是因为辽东、辽西地区,基本上都落入到清朝手中了。
也即吴三桂只有一座山海关,而没有关宁锦防线,至于李自成的大军,则没有战斗力。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如果袁崇焕不死,完全有把握将清朝大军挡在关外。进一步来说,袁崇焕生前,炮击努尔哈赤,重创皇太极,让后金(清朝)无可奈何。
一
首先,作为明朝末期的辽东三杰之一,袁崇焕在对战后金(清朝)上,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战绩。也即袁崇焕镇守辽东期间,不仅重创了后金,更提升了明朝抵抗后金的决心。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
在袁崇焕镇守辽东之前,后金在辽东战场上可谓屡获胜利。比如袁崇焕中进士的公元1619年,明朝和后金之间爆发了萨尔浒之战。此战,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在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继辽沈之战获捷后,又克广宁(今辽宁北镇)等40余城堡,并企图进兵山海关。对此,在笔者看来,袁崇焕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二
但是,在明朝将士士气低落,后金屡获胜利的背景下,袁崇焕却取得了两次大战的胜利,也即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 此战,袁崇焕组织明朝将士坚壁清野,协力共守,铲除奸细,凭坚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也被炮火所伤,最终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病卒。因此,宁远之战的胜利,不仅鼓舞了明朝将士抵抗后金的决心,也对后金的历史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三
基于此,在宁远之战遭到炮击后,努尔哈赤仰天长叹:“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对于袁崇焕,虽然让后金痛恨不已,但是,其能力也得到了后金的认可。在宁远之战后,明朝和后金又爆发了宁锦之战。宁锦之战发生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此战,是明辽东巡抚袁崇焕等率军击退后金大汗皇太极围攻锦州(今属辽宁)、宁远(今辽宁兴城)的作战。
由此,在宁锦之战中,后金一方的主角从努尔哈赤换成了皇太极。不过,不管是老谋深算的努尔哈赤,还是年轻气盛的皇太极,都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就宁锦之战来说,后金不仅损失惨重,皇太极更是因此背负了“辱名”之痛。
四
最后,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来看,袁崇焕无疑是抵抗后金(清朝)最合适的人选。而这,让笔者联系到了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在长平之战后,李牧硬是率领赵军连续打退秦军的进攻,让强大的秦国无可奈何,只能采用反间计先除掉李牧,这才消灭了赵国。同样的道理,后金(清朝)面对无法击败的袁崇焕,也只能采用反间计,先让崇祯皇帝斩杀了袁崇焕,这才摧毁了明朝的“关宁锦防线”。
在关宁锦防线被摧毁后,山海关的防御作用,无疑被严重削弱了。换而言之,只要袁崇焕不死,并且一直守住关宁锦防线,清军就始终无法窥视中原。但是,在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斩杀后,辽东将士自然是人心涣散,无心再战,从而加快了明朝灭亡的历史进程。在李自成攻占京城后,清军联合吴三桂入关,最终夺取了天下。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