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承明制!为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却多勤政?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2分类:历史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多昏君清朝皇帝却多勤政?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属于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政权。因为清朝在入关以后基本上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所以被称之为清承明制,两个朝代因此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所以两朝所在的时期,很多人习惯性合称为明清时期。
那么清朝既然是继承了明朝制度,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为何纵观这两朝皇帝,行事作风可以说是截然不同,整体来说明朝皇帝是个性十足,而且多怠政偷懒。而清朝皇帝则多是中规中矩,而且勤政自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为何两朝皇帝差别这么大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虽然是清承明制,但两朝制度实际上大为不同。明朝的政治格局使皇帝有着怠政自由发挥的空间,而清朝的政治格局太过集权,皇帝可以说事无巨细的要处理因此只能被迫式的勤政自律了。而且明朝对于言路控制很松,皇帝经常被骂。清朝对于言路控制很强,没人敢骂皇帝,自然是有着评价一面倒的趋势。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其中的差别。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清承明制的情况。
公元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之手,在明亡以后,清朝趁机入关。
清朝在入关以后,为了拉拢官绅阶级,加之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清朝就仿明制设内三院和六部等,所以清朝当时除兵制以八旗为根本以外,其他都沿袭于明朝制度,几乎无所更改,所以被称之为明承清制。
到了清末,仍旧有很多人认为:“我朝设官,大半沿前明数百年旧制”。
正因为两朝制度高度重合,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更是一前一后的朝代,所以今天很多人喜欢以明朝皇帝来对比清朝皇帝。
虽然清朝全盘继承了明朝制度,并且两个朝代同样都是君权高度集中朝代。但认真来说,两朝的官制多是名同实异,看似名字一样,但实际职权范围往往是大为不同的。
所以准确来说,看似清朝全盘继承了明朝制度,但自己的本身特色并没有放弃,所以发展到后面,形成了满汉糅杂的复杂制度。
而这些不同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宋安之先来说说明朝的监、阁共理朝政的模式。
众所周知明朝的君权高度集中的一个标志就在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皇帝亲决国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当然朱元璋不只是废除丞相制,之后还将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拆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御史台也被撤销,不久后再以都察院形式恢复,但都察院最高长官由御史中丞改为左、右都御史,等于是权力两分互相牵制。
可以说明朝在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已经在制度上集军、政、监察等大权于皇帝之手,并且将具备威胁皇权的丞相制度废除。
当然明朝后续的发展就很有意思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后,明朝的政治格局并没有继续君权集中,而是开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因为并不是每个皇帝都像明太祖朱元璋那般精力旺盛,所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开始出现,最初内阁的作用也就是相当于皇帝秘书班子。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仁宣时期,内阁拥有了相当大的权力,可以说是属于在六部之上的机构。
内阁权力大,明朝皇帝自然害怕内阁一家独大威胁皇权,所以开始有意思扶持宦官势力。诸如明成祖时期设东厂,到了明宣宗时期更是不顾祖训,在宫中成立“内书堂”来教太监读书识字,同时明宣宗还起用宦官代行皇帝的批红权。
可以说太监势力被皇帝有意识的扶持,开始成为抗衡内阁的存在。当然明朝的太监权力再大,但也没有独立的兵权。虽然太监监军和镇守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兵权当时分散在武将、文臣、太监三方手里,最终都要听命于皇帝,所以明朝太监只能是皇权影子,可以制衡内阁,但威胁不了皇权。
随着明朝皇帝对于政治格局的设置,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可以说明朝形成了监(司礼监)、阁(内阁)共理的局势,双方互相牵制,而皇帝居中调节不至于大权旁落。
可以说明朝的内阁和司礼监合起来,就相当于完整的丞相权力,甚至还犹过之。因此虽然很多内阁首辅被认为是实际上的丞相,但一些学者同样将司礼监的大太监称之为内相。
正因为如此政治格局,所以明朝皇帝有着自由发挥的空间,平常可以偷懒怠政。日常政务由内阁和司礼监来处理,自己只需要拍板国家大事就好了,这就是明朝历史上出现多位怠政偷懒皇帝,却没有亡国的原因所在。
当然正因为皇帝有着怠政偷懒空间,所以明朝的皇帝自然是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自己真实一面,所以就显得很是个性了。
再反观清朝,如果说明朝是君权高度集中的初级阶段,那么清朝这个后起之秀无疑是高级阶段了。
准确来说,围绕着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意味着清朝君权达到巅峰。明清政治格局最大的不同在于,清朝的君权达到极点,是之前历朝历代所没有的。
可以说军机处的成立,使皇帝一人便可以将军国机要操于手。从此是寻常吏事由内阁票拟,军国大政由军机处大臣面见皇帝训示然后拟旨缮发,可以跳过六部等部门直接实施。诸如兵事,可以跳过兵部,直接发于前方统帅。
军机处的集权优势,在明朝是不可想象的。
打个不恰当比喻,虽然同为君权高度集权的朝代。但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以后,就有些走向不对,所以辅佐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结果是权力越来越大,皇帝干脆以太监势力司礼监压制,达到平衡,不至于自己大权旁落,皇权集中并没有更进一步,等于是止步于此。
而清朝的君权高度集中之下,雍正时期辅政皇帝的秘书机构军机处,虽然与内阁的本质差不多。虽然军机大臣拥有很大的操用人之权,但发展到后面,军机处的作用在于辅佐君权达到巅峰,更多是偏向于秘书机构性质,使皇帝的权力一直在巅峰。不像明朝内阁那般后面随着发展,权力太大影响到皇权,没有起到辅佐皇权达到巅峰的作用。
而正因为如此,清朝皇帝君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好处是显而易见,可以达到真正的言出法随生杀予夺。但坏处很明显,因为权力太集中,所以很多方面事无巨细都要自己一个人处理才可以。正因为如此,所以清朝皇帝只能是兢兢业业的勤政和自律了,不然这些政务既不想假手于人,又不处理,堆积多了以后怕是帝国都不能正常运转了。
而明朝虽然属于是君权高度集中,但很明显君权集中是不如清朝的。所以内阁和司礼监可以辅佐皇帝处理很大一部分政务。皇帝轻松了,有自由时间,自然敢怠政偷懒,这样一来,自己的个人风格就展现了出来,因此自然是大多皇帝很是个性十足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言路控制方面。
明朝的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虽然大部分品级很低,但政治地位很高。
因为皇帝鼓励广开言路,不只是鼓励言官弹劾和纠察百官,更是鼓励言官规谏皇帝。刚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应该是长远来看,利用言官来对后世皇帝进行规劝和监督,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发展,明朝的言官很多时候并没有起到规劝和监督皇帝的作用。反而是很多言官为了博取名声,骂大臣骂皇帝,经常是将皇帝骂的是狗血喷头,关键是他们不是为了国事而骂,就是单纯的为了骂而骂。
正因为明朝对于言官的宽容,所以后世记载之中,明朝的皇帝自然是毛病多多,自然是“个性十足”了。
而清朝在入关以后,虽然全盘继承了明朝制度,但对于明朝的弊端可谓清楚的很。诸如宦官势力,就一直是大力打压,所以有清一代,并没有出现过明朝太监乱政的情况。
在言路控制方面,清朝相当谨慎。
清朝在前期进行了言路的整饬,因此废除了六科封驳制度,还有对于风闻言事进行了限制等等。康熙晚年鉴于"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所以对大学士等曰:“言路不可不开,亦不可太杂”。总之就是言路要开,但绝对要压制,不能再出现前明之事。
正因为清朝皇帝有鉴于明朝言官之事,所以对于言官进行了很大程度上打压。并且随着君权高度集中,皇帝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裁,所以并没有言官还有其他大臣指责皇帝。诸如同样是下江南游玩,明武宗朱厚照只是一次就被骂的是狗血淋头。而乾隆帝六下江南,根本没有大臣敢指责,充分说明了清朝对于言路控制的很到位。
正因为言路控制的到位,所以清朝皇帝在当时记载中皆是英明神武的,皆是勤政和自律的。
最后总结来说,明清政治格局不同,虽然同样君权高度集中,但明朝的关键在于监、阁共理国政的平衡。所以皇帝有时间偷懒,一偷懒自然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是个性十足了。而清朝的君权太过集中,可以说事无巨细都要处理,不处理不行,因此大多只能是勤政和自律。
而且言路控制上,明朝皇帝对言官宽容,所以被骂的是狗血淋头,因此缺点多多,自然个性。而清朝皇帝对于言官打压的很厉害,没人敢指责皇帝,因此大部分皇帝都是清一色的英明神武,并没有缺点,只有勤政和自律罢了。
正所谓以史为鉴,读史于此,真是感慨颇多。诸如明清两朝在言路控制上,一松一紧,皆是有着其独特之处,使人是唏嘘不已。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