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明朝抗倭第一人胡宗宪,命运却十分凄惨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18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胡宗宪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明朝倭寇之患,我们头脑中肯定能闪现出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抗倭名将,但是当时这些将领应该说还只是战场将领级别,而当时真正的东南抗倭前线统帅胡宗宪却鲜为人知。这位平定倭患的统帅最终落得个身负奸臣之名自杀而亡,实在令人叹息,但他的个人命运悲剧其实正是他所处时代的悲剧。

  基层历练的能臣

  胡宗宪出生世袭锦衣卫家族,26岁考中进士,随后在六部当中的刑部实习观政。在刑部观政两年之后,胡宗宪被外放地方历练,他的第一个地方任职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在益都县任职的两年里,还不满三十岁的胡宗宪充分展示出能臣的资质。他不仅带领当地百姓扑灭多年不灭的蝗灾,同时招抚为害多年的盗贼,顺便还从招抚的盗贼中组织起一支千人左右的地方治安部队。

  正当年轻的胡宗宪在地方尽情施展才干之时,他的母亲病逝,胡宗宪按制回乡守孝,期间其父也去世,于是胡宗宪这一去就是五年。五年之后守孝期满的胡宗宪重回大明官场,出任浙江余姚县令,他的才干再次得到大明官场的重视。

  在地方政绩不错的胡宗宪开始被明朝政府有意识的培养和任用。此后他先是在宣府、大同等北方边防重地任职,积累边地防务、治军的经验。后来又奉调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进一步积累治军与平乱的经历。

  应该说胡宗宪在当时就像打怪升级一般的仕途历练,先是在边地参与防务、继而在湖广主动平定民变。他的优异表现终于引起了那位躲在深宫遥控朝局的嘉靖皇帝的重视,他被钦点到当时明朝倭患最严重的浙江任职巡抚监察御史。

  浙江前线的人事布局:从“三人行”到“四人组”

  1554年前后,作为祸患重灾区的浙江引起了嘉靖皇帝的重视,他着手调整浙江及东南地区抗倭前线的人事布局。

  1554年四月,嘉靖皇帝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期望这位经过多番历练的能臣能整饬军纪,巩固海防。而胡宗宪也是个想干事、能干事的能臣。他上任之前就立下“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的誓言。他一到任就对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明军进行整顿。但是胡宗宪毕竟此前一直出任巡按御史的职务,并没有主政、主军一方的经历。嘉靖皇帝不可能将宝都押在他身上。1554年5月,在两广平定民变有功的南京兵部尚书张经被嘉靖选为东南抗倭前线的统帅,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专办讨倭。1554年6月,在江苏抗倭有功的李天宠被任命为浙江巡抚,协助张经指挥明军抗倭。由此嘉靖对东南抗倭尤其是浙江的人事布局完成。三位在基层表现出色的能臣良将组成了浙江抗倭的“三人组”,开始应对日益猖獗的倭寇侵扰。但是深谙帝王之术的嘉靖皇帝,却因张经等人迟迟没有大捷的消息传来,又派人到前线“督战”。1555年,嘉靖身边头号宠臣严嵩的义子工部侍郎赵文华以祭海神的名义督察东南沿海防务。由此一个本来搭配合理的浙江抗倭“三人组”因为赵文华的到来掀起了一场官场风暴。而胡宗宪也在这场风暴中,经历了决定他人生命运的重大选择,同样也让他不得不经历那个时代的命运悲剧。

  一石激起千层浪

  明眼人都知道,以祭海神的名义来到东南前线的赵文华其实就是嘉靖派出的督战钦差。他的一句话就很可能让远在北京深宫之中的嘉靖皇帝改变和决定东南官场任何一人的命运。也正因此,赵文华的到来就使东南抗倭前线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东南抗倭统帅的张经性格本就有些傲,又认为自己官位比赵文华高,因此面对颐指气使的赵文华就不愿买他的账。再加上赵文华公然向张经索贿白银百万两不成,赵文华一到东南就与抗倭前线的统帅闹翻。而此时浙江抗倭前线的另外两人李天宠和胡宗宪就陷入了两难抉择。一个是皇帝派来督察防务的钦差,一个是东南前线的统帅。站队哪边都不是很好的抉择,但是他们身处的位置又让他们不得不做出抉择。这种选择其实就是胡宗宪、张经、李天宠、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甚至是严嵩、徐阶等身居首辅的重臣都不得不面对的时代悲剧。

  明朝中叶的时代悲剧

  胡宗宪所处的嘉靖时期,开国已有一百多年,离明朝灭亡也还有一百多年。此时的明朝既没有了立国之初的活力,也没有明末灭亡前夕的暮气。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胡宗宪等人要面对什么状况呢?

  一个不昏不明的皇帝:当时的嘉靖皇帝既不是一个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的明君,也不是一个昏庸无能、暴虐无常的昏君。他的帝王心术甚至可以在明朝皇帝中排名前三,他从一个藩王登上皇帝宝座,很快就把大明王朝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是他却没有一丁点要做有为明君的想法。他的最大梦想就成仙得道、长生不老,然后永远享受着身为所有人主宰的幸福感。一个高度成熟而又相互矛盾的政府:嘉靖时期的明朝政府,已经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君主集权政体,皇帝一言九鼎。但是明朝政府又是一个高度成熟的文官集团政府,可以说有没有皇帝,这些对政务娴熟无比的文官集团都能让政府保持运转。皇帝的存在有时甚至是这个成熟的文官集团政府运转的阻碍,因为皇帝的威权可以决定和改变一切,简言之评判和决定一个人或一件事不在于是否正义和正确,而在于皇帝的个人观点。一个不得不妥协的官场:正因为身处大明中叶的嘉靖时代,有着一个不昏不明的皇帝,也有着一个相互矛盾的政府,当时的官场就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妥协的官场。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的代价就是出局,或者像海瑞那样成为精神图腾被供着。要想在这样的官场有所作为就必须向官场的潜规则妥协。而这些就是明朝中叶的时代悲剧,像胡宗宪、戚继光这样希望建功立业,或者像张居正那样扭转乾坤为王朝续命的人,都不得不向那个时代妥协,除非你愿意放弃理想,不问世事,隐居山林,这也是身处那个时代的悲剧。

  胡宗宪的抉择

  作为一个从二十六岁就进入大明官场的聪明人,胡宗宪非常清楚身处大明官场的处境和悲剧,眼前赵文华和张经的矛盾,从小处看是他在浙江的这个差事能不能办好的问题,从大处看则是他今后的人生和仕途如何走下去的问题。而此时胡宗宪必须做出抉择,没有中间的道路可选。

  选择张经:意味着他将成为士林或者今后史书中记载的不畏权贵的斗士,代价则是他从此可能远离政治舞台中心,也失去了建功立业的舞台。今后他在仕途中可能要面对上司的压制、一言一行都被言官们拿着放大镜考察,更重要的是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荡平倭寇的理想将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选择赵文华:意味着他必须像权贵低头,融入甚至成为他们圈子里的一员。或许这会为他带来后世的骂名,但是他将获得建功立业、成就理想的舞台。当时已经四十三岁的胡宗宪最终选择了妥协,或许他认为荡平倭寇,为国建功会让他的这次妥协被掩盖下去,或许他认为能够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这样的妥协是他能承受的代价。

  东南第一人

  做出抉择的胡宗宪很快倒向赵文华,他极尽谄媚之能,不仅协助赵文华弹劾张经和李天宠,同时还尽最大能力满足赵文华及其背后那个首辅大人的贪欲。他所换来的是赵文华的赏识和严党的支持。

  张经和李天宠很快被嘉靖皇帝处死,随后换了两任总督都是短暂在位,经过一番清洗之后,在赵文华回京之后的极力推荐下。胡宗宪终于如愿成为东南抗倭前线的最高统帅,也获得了他渴望的建功立业的最大舞台。此后虽然也有不少党争的牵绊,但是在严嵩这个大树之下,胡宗宪获得了此前任何人没有获得的安定环境,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南第一人”。他开始发挥自己的才智,团结笼络许多东南文士为其所用,同时重用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名将开始了他辉煌的抗倭生涯。历经数年的努力,到1562年胡宗宪终于基本平定了浙江的倭患,也真正实现了自己“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的誓言。但是随着东南倭患的逐步平定,他的厄运也开始慢慢降临。

  厄运降临

  当胡宗宪平定浙江倭患之后不久,他的最大靠山严嵩倒台了。作为有严党标签的他很快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猎物。新任首辅徐阶是靠推翻严嵩上台的,他显然不会容忍一个有着严党标签的人继续担任东南抗倭前线的统帅,因为他要摘取抗倭最后胜利的果实。

  于是明朝官场的言官们开始登场,对胡宗宪的弹劾很快就到了嘉靖皇帝面前。但是作为一个深谙帝王心术的皇帝,嘉靖不仅顾念胡宗宪东南抗倭的功绩,同时也感念这位时常进献祥瑞和秘术的聪明人,更重要的是嘉靖不愿意在刚刚取得抗倭阶段性胜利时就过河拆桥,因为他还需要有人为他做事。

  于是胡宗宪被罢官回乡,距离最终胜利不远的他无奈回乡。本打算从此不问世事的胡宗宪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清算的下场,很快在对他下属的抄家时,抄获了他写给严嵩之子的信件,其中有一份代拟的圣旨。如获至宝的政敌立刻上报嘉靖,这一次胡宗宪没有等来皇帝的赦免,在狱中上书辩解无果后,一代能臣胡宗宪在狱中自杀而亡。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