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周瑜鲁肃发生分歧,为什么周瑜死前还要推荐鲁肃?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赤壁之战后周瑜鲁肃发生分歧,为什么周瑜死前还要推荐鲁肃?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在出征伐蜀的路上,突发疾病不治而终。他的去世,不仅是孙权的一个重大损失,从此少了一条强有力的臂膀,曹操和刘备也从此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我在前面的一篇文章当中有所提及: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刘备都曾在孙权和周瑜之间,借机挑拨离间,终使君臣二人之间有了间隙。除了在伐蜀这件事情上周瑜的做法之外,他在弥留之际给孙权写的一封奏疏上也有所体现。
据《三国志鲁肃传》中的记载,周瑜在病困的时候,最后给孙权写了一封奏疏。其中的大意是:当今天下正值混乱多事之时,这也正是我彻夜难眠为之忧心的事情。愿主上预先谋划未来,做到防患于未然,再考虑之后享受安逸的生活。现在既然与曹操为敌,刘备又近在咫尺,边境紧密贴合,且百姓们都还尚未归附,此时应当派良将前往镇守安抚。鲁肃的才智谋略能担此重任,“乞以代瑜”。我死之后,也就再没有牵挂了。
这封奏疏感情真挚、言词恳切,他向孙权表明了:自己时时刻刻都想要为主上分忧,都在为东吴的发展思虑谋划,除此之外心中在没有其它的任何想法。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周瑜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依然在向孙权表忠心。
另外,在《三国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情。周瑜在病困的时候给孙权写了一封信,里面的内容跟奏疏的内容在意思上基本相同,但是在这封信的结尾部分,却出现了一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假如意见可以采纳),瑜死不朽矣。”这句话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说明孙权和周瑜之间,在外人的挑拨之下,确实是存在了一些间隙。而在奏疏的后面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这其中也有很深的含义。
赤壁之战后,周瑜跟鲁肃在处理刘备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周瑜主张趁着刘备到京口借荆州的时候,趁机“徙备置吴”来消除这个以后的隐患。但是鲁肃却主张继续“联刘抗曹”,把荆州诸地借给刘备发展,多给曹操树立强敌。最后的结果是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他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过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孙权对鲁肃的重视和信任。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周瑜推荐鲁肃来接替自己的位置,是当时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在自己表完忠心之后,再把孙权最信任的人给推上去。这也能说明自己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一心只想着东吴的发展大计。尤其是在奏疏和信里面用到的“乞以代瑜”、“ 傥或可采”等语句,则表现出他在推荐鲁肃的时候十分诚心。所以,从这几个方面综合来看的话:曹操和刘备的挑拨离间行为,还是触动了孙权的心弦,使他跟周瑜之间确实产生了一些间隙。
那么周瑜这样做了之后,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这从《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孙权在周瑜死后的一些表现中可以看出,周瑜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还是弥补了两人之间的裂痕。孙权亲自到芜湖迎接周瑜的灵柩进行吊唁,封赏周瑜的家人以及族亲,这也说明孙权除了对周瑜的个人感情之外,其中也夹在这一些愧疚之情。
在《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记载了两件事情:周瑜死后,孙权痛哭流涕的说:“周瑜有非凡的治国能力(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天忽然离我而去(今忽短命),我以后爱依靠谁呢(孤何赖哉)!”孙权称帝之后,曾对朝中众人说:“如果不是周瑜的操劳和付出(孤非周公瑾),我登不上帝位(不帝矣)。”通过这两件事,也说明了周瑜临终之前所做的努力,弥补了君臣二人之间的间隙。
周瑜死后,孙权升程普为南郡太守,拜鲁肃为奋武校尉。并把原周瑜帐下的四千军士和作为奉邑的四个县,全部交给了鲁肃,令其驻守江陵。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曹操又是如何享年六十六岁?
- 11-30 周瑜临死前让孙权杀掉刘备,孙权为何却不听他的话?
- 11-30 建安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之间,为何成了三国的关键年份?
- 11-30 东吴将领周瑜只活了36年,那小乔又是怎么度过晚年的?
- 11-30 刘表去世之后,鲁肃为何要出使已被刘备占据的荆州?
- 11-30 孙权为何没有按照周瑜的意思,只是给了他3万精兵?
- 11-30 周瑜这位江东帅才死后,哪三件大事改变了汉末格局?
- 11-30 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
- 11-30 周瑜面对孙策伤重不治而死去时,他为什么不拥兵自重?
- 11-30 张飞这个三国有名的猛将,为何却被自己的手下在半夜杀死?
- 11-30 三国谋士多如过江之卿,夏侯氏为何是武将中的佼佼者?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