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全家为什么会被杀?原因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屋小编带来的曹嵩全家被杀,是陶谦失察还是蓄意而为。
陶谦亲送出郭,特差都尉张闿,将部兵五百护送。曹嵩率家小行到华、费间,时夏末秋初,大雨骤至,只得投一古寺歇宿。寺僧接入。嵩安顿家小,命张闿将军马屯于两廊。众军衣装,都被雨打湿,同声嗟怨……是夜风雨未息,曹嵩正坐,忽闻四壁喊声大举。曹德提剑出看,就被搠死。曹嵩忙引一妾奔入方丈后,欲越墙而走;妾肥胖不能出,嵩慌急,与妾躲于厕中,被乱军所杀。应劭死命逃脱,投袁绍去了。
张闿杀尽曹嵩全家,取了财物,放火烧寺,与五百人逃奔淮南去了。后人有诗曰:“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当下应劭部下有逃命的军士,报与曹操。操闻之,哭倒于地。众人救起。操切齿曰:“陶谦纵兵杀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军,洗荡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彧、程昱领军三万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县,其余尽杀奔徐州来。夏侯惇、于禁、典韦为先锋。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占据兖州后,其父曹嵩带着家族成员一百多人迁往兖州。曹嵩一行经过徐州时,太守陶谦亲自设宴款待,并让都尉张闿率兵护送。谁知张闿见财起意,将曹嵩一家全部杀害。曹操闻讯后,认定陶谦是这桩灭门惨案的罪魁元凶,随即发兵血洗徐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不共戴天”, 意为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礼记曲礼上》中的“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小说中描述的这一段曹嵩一家被杀的情节,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曹嵩之死究竟是张闿见财起意还是陶谦蓄意而为,小说的描述与历史的真相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里不妨先列举一下这一事件的相关史料,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而《后汉书应劭传》则记载:“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后汉书陶谦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从以上这段记载来看,对于曹嵩一家被害,陶谦都脱不了干系。结合当时中原地区的形势及曹、陶之间的矛盾冲突来看,曹嵩一家移居兖州,发生在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时值曹操与陶谦之间爆发的发干之战结束不久,曹嵩眼看局势较为平静,便举家从琅琊迁往兖州,不料陶谦却依然对一年前被曹操击败耿耿于怀,便对曹嵩一家下了毒手。这也引发了曹操的愤怒,随即大举进攻并血洗徐州。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曹操又是如何享年六十六岁?
- 11-30 建安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之间,为何成了三国的关键年份?
- 11-30 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
- 11-30 张飞这个三国有名的猛将,为何却被自己的手下在半夜杀死?
- 11-30 三国谋士多如过江之卿,夏侯氏为何是武将中的佼佼者?
- 11-30 古代的士兵都是怎么来的?兵制经历了哪些变迁?
- 11-30 在三国耀眼的星光下,哪些人才一身本事却遭世人遗忘?
- 11-30 曹操成为兖州牧之后,他的父亲曹嵩真是徐州牧陶谦所杀吗?
- 11-30 贾诩是三国时曹魏的著名谋士,他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 11-29 如果将刘邦放在三国乱世,他能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汉朝吗?
- 11-29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得到了怎样广泛的应用?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