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应元:一个被遗忘的英雄,130年后获乾隆赐谥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阎应元被遗忘的民族英雄,杀满清三王十八将,130年后获乾隆赐谥 。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这首明末民族英雄阎应元在必死之际写下的绝命诗,至今读起来仍让我深受震撼。三百年前江阴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回顾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吧。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 崇祯帝自缢殉国,但李自成也仅仅占领北京42天就被吴三桂联合满清在山海关打败,随后满清入主中原,发布了那道剃发令,最开始的时候没有留头不留发这么残酷,因为南方还没有平定,等到后来清军攻下南京俘获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后,满清统治者认为天下已定。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江阴降清,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阴历六月二十八日市民请愿留发留衣冠。方亨破口大骂。众人大怒,骂道:“你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羞愧不已,暂停所议。此后,方亨召集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众人问道:“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众人道:“发可不剃吗?”方亨道:“这是满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就回衙了。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我中国男儿岂可失身!!”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江阴义民正式反清复国。江阴百姓起义的消息传开后,伪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江阴军民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寇的进攻。
闰六月二十一,伪清贝勒博洛命汉奸奴才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城中严密防御,清寇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十万。江阴形势的日益严峻,陈明遇虽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陈明遇专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应元道:“你们能从我则可。不然,不为你们主持。”众人道:“敢不惟命是听?”九日,阎应元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执械入城。入城后,阎应元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顺治二年,清兵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主帅刘良佐大怒,命令上将九员先驾云梯上城,城上以长枪刺之,上将五死四伤,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头颅,有的堕下摔成齑纷,有的被火箭烧死。主帅更怒,传令十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来日分十处上城,如有退者立斩。次日,清兵仍攻北门,城外放炮呐喊,三万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
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千余人。
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寇数万人,重挫了清寇锐气,钳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八月二十一,清军围困了江阴县城81天后,江阴县城、阎应元以及城内的老百姓都到了极限。江阴城破,清军攻入城中!城内的老百姓并没有因为面对着死亡而有所恐惧,男人不怂、女人不惧、老人不恐就连七岁的娃娃也表现得异常的英勇。清军攻入城中后,男人们与清军展开了最后绝杀的巷战,因为精疲力竭、食不果腹,全部战死;妇孺老幼虽然无能斩杀敌人,但为保全最后的气节,也都纷纷自尽。
在县衙,妇孺老幼34人举火自焚;典史陈明遇殊死搏杀,身上重创数十刀,断气之时背倚城墙屹立不倒;中书戚勋、书生许用举家点火自焚而死;书生许王家被清军抓捕后,清军问他:君故明一诸生,未食天碌,何以身殉?许王家怼道:君臣之义,岂论仕与不仕?公等勿复言;又一个姓笪的书生临行前喊道: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何其壮烈也!
江阴战役,清朝“七王”、“薛王”、“十王”都死于城下,折损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死者六万七千余人,巷战死者又七千,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清军在江阴防攻战伤亡最惨重,城破后屠杀最烈。
阎应元牺牲后,多铎下令:满城屠尽,然后封刀。清军对江阴城展开大屠杀,江阴人民慷慨赴义,男战死、女自尽,拒不投降。十七万两千余人惨遭屠戮,只有藏在寺观塔内的印白和尚与老少五十多人活了下来。
此后,整个江阴地区的人们都采取了对清廷不合作的态度: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给阎典史在江阴修祠,主动向江阴示好,局面才所改观。
没人知道阎应元的墓地在哪里,甚至没人知道他牺牲时多大年龄。对于那些忝居庙堂之上的大明高官来说,九品的典史不值一提。但正是国破家亡之际,这位退休的九品小官挺身而出,无论军事才能还是气节,他让多少拥兵数十万计的南明重臣、将军们自愧不如。他知道自己脑袋可以不要,但膝盖,是不能弯的。
很多人,一辈子都唯唯诺诺,小心揣摩别人,从来不敢为自己活着;也有很多人,随机应变,圆滑润通,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始终坚守;但也有很多人,清楚有一些自己应该殊死争取与保卫,理想,信念,梦想,还有血性。不愿下跪的阎应元死了,但他以另外一种方式永生。
正是有这种不多但是坚持认死理的人,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才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时至今日,还有些人,不会轻易交出自己的膝盖。
战后,为了安抚江阴百姓,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怀柔政策,
乾隆在乙酉守城战131年后,对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烈愍”、“节愍”。
阎应元殉国192年后,清廷为安抚江阴百姓,下诏在江阴和其故乡通州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为“阎公祠”。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