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入狱后说有东西可以证明他的清白,英宗听后说了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2分类:历史
于谦入狱后说 找到这样东西可以证明我清白 英宗:清白也要杀你!,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屋小编一起看下去。
明朝名臣于谦之死,可以和宋朝抗金名将岳飞屈死风波亭并列为历史上两大冤案。于谦一生刚正廉洁,在土木之变后挺身而出,组织北京保卫战,挽救明王朝于摇摇欲坠之中。这样一个忠臣,却在夺门之变后,为徐有贞、石亨等人所嫉恨,以莫须有的的罪名问斩。
对于明英宗来说,处死于谦是为了维护其皇位合法性的需要,对于徐有贞、石亨等人,处死于谦是为了排挤政治对手,他们也害怕于谦这样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会阻碍他们的权位;对于其他大部分官员来说,于谦在土木之变的非常之时,没有选择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继位,而是选择了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这本身就是对正统的挑战和打破。因此朝局回归正常以后,这些臣子们希望重新回归秩序,那作为秩序破坏者的于谦成为祭品也是应有之义,于是大家都知道于谦冤死,却很少有人为他求情。
正因为于谦“非死不可”,因此夺门之变前后许多诡异情节也就可以解释了。比如于谦明明手握重兵,而且事先觉察到了徐有贞等人的异动,可于谦没有阻止,因为于谦知道英宗复位是秩序的回归,这也是当时朝野上下的共识,所以夺门之变没有演变成大规模的暴乱,英宗只是发布了一道复位诏书,大臣们就照常上朝而再没有人去关心那个病重的景泰帝去哪里了。
于谦也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因此他没有选择逃避和反抗。夺门之变当晚,于谦的儿子于冕前来报信,他呵斥道:“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入狱后,于谦被判斩刑,他也不争辩,因为他知道他的死成全了大明江山的稳定。
但大明朝也是有“王法”的,处死于谦这样位高权重、功勋卓著的名臣,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过硬罪名。于是在徐有贞、石亨的炮制下,于谦最终以欲行不轨、谋划迎立襄王的罪名入狱。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处死,死在了那座他曾经用生命的北京城前,史载:天下冤之!
迎立外藩这一罪名,本来就是编造出来的,其用意有二,一是这罪名够大,足以判于谦死刑甚至抄家灭族,二是此罪名不容易“证伪”,所谓“意欲”和岳飞的“莫须有”有异同同工之妙。
不过按《菽园杂记》里的一篇记载,于谦、大学士王文以迎立外藩罪名入狱后,于谦曾经辩称,要召亲王入京,必须要出示各王府的金印,如果于谦有意迎立襄王,那么宫中所藏的襄王府印就会被使者拿去,因此只要看襄王府印是否还在,就可以洗清于谦的嫌疑了。
结果令人意外的是,当时掌管尚宝监的太监们去查看各王府府印,唯独缺了襄王府的。众人于是也开始怀疑于谦是不是真的有不轨行为。
就是此时,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太监说:“在宣德年间,张太后(英宗的母亲)曾经把襄王金印拿去了,至今没有归还。当时执行此事的老宫女如今尚在,她一定知道襄王金符的下落。”跑过去一问,事情确实如此。
仁宗皇帝去世之时,张太后认为国家应该有年长的人来当皇帝,而英宗当时只有6岁,因此张太后想召襄王来继任皇位,因此取了襄王府符。但此事因为遭到了杨士奇、杨溥、杨荣等人的反对而作罢,府符于是便一直藏在太后宫中。后来太监们到张太后宫中寻找襄王府符,果然找到了,而且由于久未动用,已经积灰一寸有余。
但襄王府印的发现并没有洗涮于谦的清白,正如前文所说,处死于谦是英宗、徐有贞等人的需要,所谓罪名不过是找一个借口罢了。因此一同入狱的大学士王文在喊冤时,于说只是淡定地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于谦的人生以悲剧收场,那么迫害他的奸臣是什么下场?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