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将写回忆录,指出军队中一个致命的陋习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07浏览:37分类:历史
周文郁,是明朝崇祯时期辽东前线的一个武将,曾经在孙承宗、袁崇焕等名将手下效力多年,亲身经历了明清之间的很多关键战事。
周文郁不仅武勇过人,且文采斐然,他晚年写了一本回忆录《边事小纪》,记述了自己的一生征战生涯和耳闻目睹的重大史事。
这本书历来被后世视为研究明清战史的第一手史料。
书中记述了崇祯三年的一次小规模战斗,这次战斗少有人知,但却对当时的明清战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这次战斗是“两灰口之战”。
崇祯三年正月初三,明朝武将刘兴祚,带着一支百余人的骑兵小队,在永平城外的山区两灰口一带。
“陡遇贼数千骑,”突然遭遇清军数千骑兵。刘兴祚率部拼死力战,但因为众寡悬殊,明军很快伤亡殆尽。
刘兴祚浴血奋战且战且退,因战马受伤逃逸,被清军团团包围。
刘兴祚仍不肯屈服,“箭衣力战,自卯至申,杀贼无算”,最后被清军乱箭射死。
明朝学者谈迁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在《国榷》中设想,假若崇祯能“假兴祚为锋,潜出万骑,逾辽河掩其后”。
让刘兴祚带领上万精兵,深入清朝境内进行一次大规模反击战,“利则进,否则疾返,虽未即胜,令建虏知我不测,将来未敢轻目我也。”
谈迁所说可谓真知灼见。以崇祯初年的明朝实际情况,国内农民起义还未成气候。
明朝完全有可能抽调一批精兵强将由刘兴祚指挥,发动对清朝反击。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崇祯如果对刘兴祚善加利用,委以重任授以重兵,刘兴祚就会成为明朝进攻端的一把尖刀。
明朝就能实现攻防两手硬的最佳状态,明清战局有望从此大为改观。
清朝综合国力远不如明朝,所倚靠者无非是八旗兵强悍的战斗力。
明朝有了刘兴祚这员悍将,就能从攻防两端全面遏制清朝,逐渐夺取战场主动权,指日可待。
遗憾的是,刘兴祚壮志未酬身先死,让明朝扭转败局的最后一个希望就此泯灭。
刘兴祚之死,可以说死的很冤枉,死的很不值得。
他是被明朝军队中一个沿袭已久的残忍陋习害死的。
明军中不知何时起形成一项制度,每次战后,将士们把割取的敌军首级带回,送交上司过数,作为战绩军功的考量依据。
你说你打了胜仗,一仗消灭多少多少敌军,口说无凭,把敌军首级拿来。
这种残忍陋习,唯一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将士虚报军功战绩,但其弊端却更多,明军往往因此吃大亏。
一代名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就指出,明军每当临阵大战之时,“杀倒一贼,三、五十人互相争夺,却将败贼忘了追杀”。
激战正酣时,几十个人去抢一个敌军首级,白白放跑很多敌军,甚至在争抢首级时,敌军大队乘机反扑,明军反而大败。
《建州闻见录》记载,明清萨尔浒大战时,西路军刘铤所部以清军交战,本来已经胜券在握,“胡兵几不能挡”。
明军只要乘机穷追猛打就可取胜,但明军却突然不打了,“争割首级,无意力战。”“故以致败覆。”
刘兴祚也是吃了这个陋习的大亏。
刘兴祚原本是清朝武将,清军并没有以首级记功的习惯。但他降明后,只得入乡随俗。
崇祯二年十二月二十九的青山营冒儿头之战中,刘兴祚斩获清军首级五百九十二个。这些首级按照惯例,应该送到永平城由上司登记。
崇祯三年正月初三,刘兴祚“押解金人首级,赴永平报验”,结果在两灰口遭遇清兵,壮烈殉国。
设若明军中没有这项残忍的首级记功的陋习,刘兴祚也就不会有这次永平之行和两灰口遭遇战。
只要这个重要人物不死,明朝对清战争大有可为。
然而也许正是应了那句老话,明朝气数已尽。
随着刘兴祚的死,明朝扭转明清战局的最后希望破灭,崇祯败局已定,永远失去了战胜清朝的机会。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11-30 到万历十四年,明朝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有怎样的背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