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张辽真能凭借八百军士打败十万大军吗?原来竟是这么回事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0分类:历史

  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真实历史上,少有双方大军对峙之时,武将出阵单挑的情况发生,但是那段历史上,却真的涌现出了很多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甚至能力敌万人的名将。例如关羽,能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来去自如;赵云、曹仁分别率几十骑,冲散敌方大军的阵型,救出被困的部将;丁奉曾雪奋短兵;甘宁曾百骑劫魏营,等等。但是说起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还要当属魏将张辽。合肥之战,他先以八百破十万,后威震逍遥津,两度差点生擒孙权,从此成为了江东的噩梦。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张辽为什么能够在兵力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重创吴军,是因为魏军个个能以一敌百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莫说普通士卒,就算曹操的贴身保镖典韦,也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一敌百,否则他也不可能战死于宛城之战。那么张辽是如何创下这个神话的呢?其实他之所以有此成就,除了自己部队精锐(这八百人都是特意招募的勇士,相当于勇死队),还有各方面的原因。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盘点一下。

  一、张辽自身的骁勇

  张辽,字文远,原属吕布麾下,出身于并州,是一个非常骁勇的人,也是一个敢于犯险的人,当初他随曹操平定柳城,就立下了阵斩单于蹋顿的战功,之后南征北战,其骁勇也未减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合肥之战的时候,他才能够进能“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冲垒入,至权麾下”,退能使“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够在逍遥津伏击孙权,甘宁、凌统等悍将“以死捍权”的情况下,“几复获权”。

  二、孙权的“配合”

  当然了,在绝对的兵力差距下,个人的骁勇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张辽不但能够以少胜多,还差点生擒孙权呢?这与孙权的“主动配合”脱不了干系,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孙权作为江东之主,却自己去给对方当奸细,事实没有这么荒唐,仅是指他犯了三个大错,给了张辽可乘之机。一是防御措施不完善,当初小霸王孙策还在世的时候,他就因“意尚忽略,不治围落”,遭到了敌军的突袭,幸得周泰拼死相救,而逃得性命。可是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再一次让敌军顺利的长驱直入。

  二是轻易犯险,从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一言中,我们不难得知,孙权并不擅长统兵,而更擅长理政,可他偏偏亲临了前线。而且到了前线之后,他还将自己置身于了最危险的处境中——大军尚未集合完毕的时候,他身处敌军突袭范围内;退兵的时候,处于后军之中。这样不但会使自己犯险,还能激励敌军的士气,毕竟敌军首领就在眼前,说不定拼一把就能因功封侯的诱惑并不小。三是各将领拥有自己的部曲,很难形成配合,这也是为什么张辽能够轻易进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双方士兵各有所长

  除了张辽的骁勇,以及孙权所犯的错误之外,张辽能够取得这一战绩,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双方士兵各有所长——吴军擅水战,甚至可谓水战无敌,其军容的肃整,让曹操忌惮不已;魏军擅骑战,毕竟他们吸收了张绣的西凉铁骑,以及吕布的并州铁骑。合肥之战发生于陆上,东吴士兵相当于以卵击石,溃败十分正常;张辽则相当于,以己之长取彼之短,若不大获全胜,才是怪事。

  四、兵力对比并没有这么夸张

  虽然孙权发动合肥之战,的确动用了十万兵马,《三国志》记载:“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张辽也只率领了八百士卒——“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但是真正开战的时候,并非是八百人直接与十万人火拼,否则的话十个张辽也早就死于乱军之中了。张辽进攻时候,孙权的大军还没有集合完毕,一直之间根本反应不过来,再加上张辽“杀数十人,斩二将的威慑”,吴军的战力并不强。等到孙权登上高处,发现张辽兵马不多的时候,才下令合围,也是这个时候,处于第二梯队的潘璋才冲上来,斩杀了两个士兵,使大军不再后退。

  到了逍遥津一战的时候,张辽所率,便不再只是八百人,很可能除了少量士兵留守合肥,其余兵马倾城而出了,而这个时候,孙权也不再是十万兵马,他的大部队已经回撤,被伏击的仅是他所在的后军,仅有甘宁、凌统等将领,以及他的们的部曲,这一战的精彩,在于张辽对时机的把握,而不再是兵力差距,以少胜多。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张辽以八百破十万的神话,并不仅是因为他和其麾下士卒的骁勇,不过我们并不能因否认张辽的能力,毕竟同样的情况下,并不是谁都能够做到这一地步,创下这样的辉煌。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