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发雷霆”出自于哪里?是什么意思?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成语“大发雷霆”出自于哪里?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大发雷霆”的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提到陆逊,熟悉历史的,自然对他不会陌生,他就是在夷陵之战中,被孙权临危受命,之后火烧刘备连营的吴国名将。
陆逊,字伯言,公元222年,拜为东吴大都督,之后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公元229年,又被封为上大将军。
值得一体的是,这“上大将军”一职,并不是汉制,而且孙权独创。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而在大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陆逊的官职。
陆逊追随孙权四十多年,期间他统领吴国军政二十多年,因他为人忠心耿直,同时又深谋远虑,并出将入相,所以有“社稷之臣”之誉。
公元245年,63岁的陆逊去世,他去世后,追谥号为“昭侯”。
还是回到问题上,来说说“大发雷霆”的典故。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为吴,建都于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曹魏的皇帝是魏明帝曹睿。
魏明帝曹睿虽然不是暴君,但他的政继和能力还是难以和曹操、曹丕相比。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就利用这个机会,偷偷的和东吴孙权结了盟。
孙权也不吝啬,封公孙渊为燕王。
但辽东和吴国都城建业离的很远,公孙渊害怕如果魏国来攻打,吴国离的远不能及时援助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孙渊觉得和吴国结盟并不是上策,所以就出尔反尔,不仅背弃盟约,而且还杀了吴国的使臣。
但公孙渊背信杀使之事传到吴国后,孙权大怒,并准备渡海出兵讨伐公孙渊。
这时,吴国名将陆逊劝阻说:“公孙渊以险要的地势,背弃盟约,确实让人气愤,但如今正是群雄逐鹿之际,天下大势变化莫测之时,如果不忍小怒而发雷霆之怒,恐怕难以实现取得天下的愿望。”
孙权听了陆逊的话后,觉得有理,就放弃了出兵征讨公孙渊的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就用“大发雷霆”来形容大发脾气,高声斥责。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11-30 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曹操又是如何享年六十六岁?
- 11-30 建安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之间,为何成了三国的关键年份?
- 11-30 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
- 11-30 张飞这个三国有名的猛将,为何却被自己的手下在半夜杀死?
- 11-30 三国谋士多如过江之卿,夏侯氏为何是武将中的佼佼者?
- 11-30 古代的士兵都是怎么来的?兵制经历了哪些变迁?
- 11-30 在三国耀眼的星光下,哪些人才一身本事却遭世人遗忘?
- 11-30 贾诩是三国时曹魏的著名谋士,他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 11-29 如果将刘邦放在三国乱世,他能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汉朝吗?
- 11-29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得到了怎样广泛的应用?
- 11-29 司马懿在三国时期笑到了最后,可是他凭借什么能笑到最后?
- 11-29 在古代究竟是哪5个原因,使得曹操最终没能统一三国?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