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柯尔克孜族姓氏与村屯究竟是怎样由来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9分类:历史

  东迁后的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人为六个姓氏, 即达本(吴)、额齐格(常)、嘎博韩(韩)、赛音德尔(蔡)、博勒特尔(郎)、格尔格司(司)、约在清末又从蔡姓中分离出来了刘姓。建国后,婚姻自由,并在政策上允许男女双方孩子随父姓或母姓可以自愿报姓氏,据2001年5月的调查,仅五家子民族村柯尔克孜族姓氏以达24个,其中除了原采7姓氏外、又增加了王、梁、何、范、宋、李、多、孙、秦、房、崔、,乔、钱安、郭、张、冷17个姓氏。

  东迁后的柯尔克孜族,起初过着游牧生活,后来开始以姓氏为群体定居生活,逐步形成了三家子、班岱、三间房、查哈菜、雅州、五家子等村屯。

  据《黑龙江舆图总册》记载,清朝“同治”三年(1864)在三家子屯有居民八户,这八户人家全部是嘎博韩姓氏(韩)柯尔克孜人,后来因马匹问题与附近的登克村达斡尔人发生矛盾,全部南迁15华里的五家子屯 三家了屯从此消失了。

  在清朝光绪年间,随着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开始大片荒地招民垦种, 南力一批汉族人涌入乌裕尔河南岸开荒种地,座落在乌裕尔河南岸交通要道的的班岱屯,[赛音德尔(蔡)姓氏],柯尔克孜族人全部北移到五家子屯和七家子屯,继续以牧业维持生计,而班岱屯现在发展为近上千人口的龙安桥镇所在地。

  1928年前后,修筑齐黑(齐齐哈尔一黑河)公路和齐北.(齐齐哈尔一北安)铁路,人员流动量大,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横行。三间房屯[额齐格(常)姓氏]柯尔克孜人无法生存,在这样背景下全屯举家搬迁,分别迁入五家子屯、七家子屯和依克明安旗的大泉子屯和小泉子屯。从此三间房屯就不存在了,但仍有遗址痕迹。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进行空军投弹演习,选定查哈莱屯(达本姓氏)为中心的投弹场;1952年政府决定查哈莱全屯动迁,这时查哈莱已有30余户柯尔克孜族和蒙古族住户,他们分别迁入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的塔哈乡,吉斯堡小西屯、杜尔门泌屯、十五里岗子屯,友谊争的五家子屯,富海乡的七家子屯,查哈莱从此作为空军训练基地。现在仍有遗址。

  建国以后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办起互助组,采取“换工插犋”,雅洲村柯尔克孜族(大部分是达本姓氏和额齐格姓氏)因经营农业生产技术差距太大,很难互助。为此,全部搬到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了。

  从而柯尔克孜各氏族、各姓氏之间界线逐步打开。人口出现了向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集中的趋势。

  七家子村,建国后为富裕县富海乡属辖:1960年归属省国营富裕牧场第九生产队。现有柯尔克孜族30余户150人左右,占全村(队)22%。五家子村现为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满族、柯尔克孜族民族乡,也是黑龙江省唯一的柯尔克孜民族村,现有柯尔克孜族47户276人,占全村子人口的49%。

  值得关注的是在2005年5月下旬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国立大学的民族学专家维克奈里61布搭纳耶夫教授四人等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振华教授与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方面有关学者在联合考察黑龙江柯尔克孜中发现了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姓氏同哈卡斯人的部落氏族有相吻合的地方。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吴(达本)、郎(博勒特热)、常(额奇格)斯(格尔格司)、蔡(赛音得尔)五姓在哈卡斯人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部落氏族名称,这一发现成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研究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可喜突破,并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