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傈僳族的火把节是怎么来的 有什么特色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2分类:历史

傈僳族火把节文化

在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傈僳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在火把节这一天当地人民聚在一起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等活动来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想更了解傈僳族的火把节吗?

火把节是德宏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傈僳族过火把节别有一番情趣,节日这天,寨子里热热闹闹,人们喜笑颜开穿上节日盛装,全家团圆,杀猪宰羊,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美美地喝着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讲团结、家家户户互相祝福。

这天,待到倦鸟归林、夕阳衔山时,人们点起火把从屋里到屋外,从院内到院外熏烧灾虫。火把左右摆动,上下舞动。老年人边舞动火把边念叨:“烧死跳蚤、烧死老鼠、烧死魔鬼、烧死一切害人虫!……”然后,老人又拿着火把去照果树,念道:“开花吧!结果吧!让人们收获吧!”众人同呼:“开花吧!结果吧!花果满山,粮食满仓!”入夜,火塘通明,人们欢欢乐乐跳起芦笙舞、三弦舞。亲亲热热手拉手举行跳戛、唱民间叙事长诗《火把节调》。这个调子也称“半年生产调”,其内容是总结半年生产经验的。这时春播夏收的作物,如荞子、洋芋等等已成熟收进了家。人们唱丰收鼓干劲,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傈僳族火把节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云南维西地区有三多:石头多,树多,野兽多。还有三少:人少,地少,粮食少。在这里住的人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另外也种一些火烧地,在乱草棵子里点起一把火,烧出一片空地,不耕也不锄,用梭镖拨弄拨弄就下种。种玉米,也种麻,就是不会开水田,种水稻。后来他们怎么又开水田、种水稻了呢?这有一段故事:

有一年天大早,太阳象一团大火,把山上石头都烤红了,天热得连野兽都躲在岩洞里不出来,打猎也打不着;种下的玉米刚长到齐腰那么高,就全枯死了。人民饿得前胸贴后胸,家家户户都牵着饿得精瘦的小猪到森林里去找野菜;因为小猪知道野菜当中哪种有毒哪种没有毒,只要它能拱吃的,人就能吃。就这样,大鬼主还一个劲儿地要粮、要兽皮和各种各样的东西。人民生活苦得象黄连秆上的虫儿,嚼不完的苦渣,喝不完的苦水。村村祭天祭地,哭喊着祈雨,盼天神救星。就在这时候,蜀汉的承相诸葛亮带着四川兵马,翻山越岭沿着澜沧江来到了云南维西。

老辈人传说:诸葛亮的兵象天兵天将,个个都穿着铁背心,就象穿山甲一样;刀砍不进,箭射不透。兵多得象蚂蚁搬家,马多得象树叶上的红蜘蛛;密密麻麻,一层又一层。他们刚一下山,可把当地的人吓坏了,藏没处藏,躲没处躲,有的整村整村地往深山里逃。当时逃到贡山那边去的大多数是藏族,没逃去的大多是纳西族和傈僳族。

诸葛亮和大鬼主在斓沧江边上打了一次大仗。大鬼主的兵躲在荆棘棵子灌木丛里向外放毒弩箭,诸葛亮的兵拉了个大包围圈,往荆棘棵子灌木丛里放火箭,箭头上点上火,把乱树棵子全引着了。大鬼主的兵往外一跑,诸葛亮的兵马奋勇冲杀,这一下,大鬼主可吃了败仗,他的兵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大鬼主跪在村寨外面的路口上投降了。

老百姓听说诸葛亮打败了大鬼主可高兴了,敲着木鼓,吹着木叶,跳着舞,唱着调子,从森林里涌出来迎接。各村各寨的头人带了几个猎人去见诸葛亮。他们没带长刀,也没带毒弩箭,只带去了一些赓香、熊胆,另外还带去几张兽皮,也有老辈人说,还带去了一些野蜂蜜和黄蜡。

诸葛亮亲自到寨门口来迎接。头人们来的时候,还有点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可一见到诸葛亮那种和蔼可亲的样子,就不再害怕了。诸葛亮摆上酒给大家喝,摆上煮羊腿给大家吃,还给大家蒸了大颤大甄热气腾腾的大米饭,大家伙儿吃得可香啦。这里的人民是很难吃到大米饭的,一没有种籽,二没有种水稻的田地,也不耕种,要想吃大米饭只有拿兽皮到丽江,或者到剑川去换;山高路险,野兽又多,没有几家人去换的;所以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很难吃到一点大米饭。

诸葛亮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和头人商量,决定派人回四川调兵往这儿运稻谷,同时又派出很多汉兵教大家开辟水稻田。开辟水稻田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先要放火烧掉山上乱木、乱草棵子;赶跑野兽,然后再动手搬掉石头。石头太多,大块的搬不动,小块的搬不完。从那时起,这儿就流传下来这么两句谚语:猎取香樟就别怕跑断了腿,开辟水田就别怕砸断了腿。

因为香樟跑得最快,猎人用弩射中了它,还必须穷追不舍,直到它力竭倒地,才能捕获。开水田就得刨土搬石头,从山坡往下滚石头砸伤人的事经常发生。开着开着,不定哪块石头滚下来,近处干活儿的,躲闪不及就会把腿砸断;远处干活儿的人,有的连脑袋都砸成九月的番木瓜,因为离得越远石头跳得越高,而且越往下滚,带动的石头越多,就象一只山鸟惊飞了,一群鸟也跟着飞起来一样。

干活儿的人有当地的各族各部落的,也有诸葛亮带来的四川兵。大家都小心翼翼地躲着石头刨地,可是还有不少人被砸死砸伤。有人把这事察告了诸葛亮,诸葛亮骑着马来到山坡一看,可着了急,死伤了不少人,田地也没开出多少,这么干怎么行呢!他皱起眉头想出了办法。他传下号令:把大伙儿召集到山上,排成一个横排,一齐动手,搬的搬,推的推,满山满坡大小石头一齐往下滚。就这样象赶牛似地,从山上往山下赶石头,一直赶到澜沧江边。据说今天江边上的大块的、小块的、成堆的石头,都是那时诸葛亮带领大家从山上赶下来的。经过江水冲洗,显得又白又光滑。

遇上特大块儿的石头,诸葛亮就叫大伙儿架起大火来烧,把石头烧酥了,然后再往上泼冷水,石头就一块一块地自己碎裂了。这种搬大块石头的办法,在当地一直沿用了许多年。有些较小块的石头没有滚到江边,半路上就停下来,于是就按照诸葛亮的办法:在哪儿停下来就在哪儿垒起一道道石埂;接着就平土修渠,把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引到田里。经过汉兵和当地百姓共同努力,荒山坡上终于开出了第一块水田。

有一天夜里,一个探马来给诸葛亮报信,说到四川去运稻种的大队人马快到了,现在正停留在森林里,路又黑,野兽又多,另外还有瘴气。不少人坐在地上休息,一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样死了不少人。

诸葛亮连夜请来了一些当地老年人和有经验的人,向他们打听瘴气是怎么回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向诸葛亮作了详细介绍:“瘴气是一片一片的,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怎么才能知道是遇上了瘴气呢?就是当人们走近森林沼泽地的时候,走着走着突然觉得腿发软,眼发黑,头发胀,胸口憋得慌,张着嘴‘呵味’、‘呵味’地喘气,好象有无数的妖魔鬼怪,鱿牙咧嘴地在眼前晃来晃去。这就是遇上瘴气啦!”也有的老人说:“遇上瘴气就是遇上沼泽地游荡鬼啦!遇到了就九死一生!”也有的人说:“那不是游荡鬼,而是一种恶气。”

大家议论纷纷,在诸葛亮面前争论不休。诸葛亮就问:“遇上瘴气你们怎么办呢?”一个老人回答说:“咳!没关系,遇上瘴气,一别害怕,二别发慌,就拚着命一个劲往前走,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就能冲出去;千万不能蹲下来,更不能坐下来休息,一蹲下来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死了以后,身体缩成一团,张着嘴,瞪着眼,那样子可怕人呢!”诸葛亮皱起眉头在想办法,然后又和头人们仔细商量。决定让附近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到森林沼泽地去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

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每人举着一束火把出发了,从远处看,山坡上就象有无数弯弯曲曲的火龙在游荡,把满山满坡照得一片通红。原来瘴气遇上火把就象毒蛇遇上檬子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要么瘴气把火把熄灭,要么火把把瘴气驱散。人多,火把也多,一下子把瘴气全赶跑了,连附近的毒蛇猛兽也赶跑了。于是人们把一袋袋的稻谷和棉籽迎接回了村寨。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人人高兴,他们举起火把,一面纵情地跳舞,一面唱起了欢乐的调子。

这天正是夏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水稻,栽棉花了。诸葛亮留下一大批四川兵在这里屯田戍边,同时教大家插秧种稻。诸葛亮把事情安排妥当以后,又带着汉兵南下打仗去了。他临走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夹道欢送,几百里的山坡道上都洒满了缅桂花、金银花、攀枝花的花瓣。老百姓替他们牵马背东西,一直送到剑川坝。

留下来的那些汉兵,有的一直没有回去,讨了当地的姑娘,生儿育女直到如今—这就是现在的“四外族”。意思就是四川来的外族人。他们自己称自己是“客家人”,意思就是外来的人,不是当地土着民族,至今仍住在山上,那是他们屯田时建立起来的村寨。以后世世代代,每到夏历六月二十四日,他们就点上火把,唱歌跳舞,庆祝这个迎来幸福生活、驱逐虫兽、消除瘴气和瘟疫的日子,称它为火把节。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