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朱元璋养百万兵不费一粒粟,背后靠的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5分类:历史

  朱元璋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明朝,但是明朝也面临着周边其他势力的不断侵扰,所以需要在边界,尤其是北方驻扎大批的军队,而要供养这么大批的军队,对于农耕时代的国家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朱元璋采用了一个他自认为非常高明的政策——卫所制。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卫所制,在元朝时期由户部尚书张昶首先提出,朱元璋实行军民分籍制度,一部分人被编为军户,而一旦成为军户,将世世代代当兵。政府将这些军户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卫所,并从事屯田工作。屯田这个词语大家并不陌生,类似于建设兵团,战时作战,平时则从事农业生产。在明朝初年,每名军士分配给五十亩农田和耕牛工具等。收获以后,军士留十二石粮食供自己家庭使用,其余的则上交卫所,作为军官俸禄,并储存起来供战时作战使用。

  在卫所制度的初期,明朝的百万大军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为此,朱元璋十分得意,高兴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但是,任何好的政策,只要监督不力,也都会荒废,最终失去它的效用。经过两百多年的时间,原本可以自给自足的卫所,到了明朝末年已经无法给士兵发军饷了,军饷都需要靠朝廷进行支援,即便如此,也出现了很多拖欠军饷、士兵哗变的现象。

  崇祯年间,宣大总督卢象升视察军队后,给崇祯皇帝上了一封奏疏,描述了山西边防军队的一些情况,“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逋,拖欠),士兵则“有无袴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所辖之军,其饷银自去年十一二月至今,分毫未领也。”而军饷不能及时发放,这些士兵就有随时哗变的风险,从万历年间就有这种现象的发生,到了天启年间,福宁、杭州等地先后发生兵变,到了崇祯年间,哗变几乎成了日常之事,“饥军哗逃,报无虚日”。而且这些士兵有一部分加入了农民军,这就形成了双重的打击,一方面起义的农民军人数变多了,另一方面,镇压农民军的军队变少了。

  那为何短短两百年间,卫所制度就从能“养兵百万”到连军饷都发不起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本属于军队的屯田多被军官、豪绅和太监所占。屯田制度,军官在卫所里占据主导地位,慢慢地他们会逐渐侵占军户的屯田,而依附于军官的豪绅和太监也会相应地占据一部分土地,所以最终这些土地收入落入私人口袋,而并没有成为卫所的公共财产,导致卫所没有能力发放军饷。

  第二,还有很多土地被少数民族占领,卫所多处在边境地区,尤其是北方边境,在整个明朝时期,明朝都在与少数民族作战,而随着明军战斗力的下降,有些原本属于卫所的土地被少数民族侵占,导致卫所耕地减少,在加上第一点中被军官和太监所占领的土地,卫所的土地越来越少。

  第三,明朝后期,明朝的战事更加频繁,如万历三大征、天启时期的对清(后金)作战、崇祯时期同时对清和农民军作战,战事频繁导致军户没有时间进行农业生产,自然粮食产量会降低,也就无力供应军饷,这也导致了卫所制度的瓦解。

  所以,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以后,朱元璋引以为豪的这套制度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而明朝也再也无力承受同时进行两场战争,最终走到了末路。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