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孙绍并没有继承父亲孙策的王位,那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3分类:历史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不少豪杰趁此打下一份基业。东吴正是凭借孙坚孙策两代人的四处征战逐渐壮大,然而正当孙策踌躇满志想要一展抱负时,却遇刺身亡。孙策临死前,将打下的基业尽数交于孙权。虽有打仗亲兄弟之说,但毕竟亲疏有别,比起兄弟,还是儿子更近一步。

  那么,孙策为何舍弃儿子孙绍,反而传位于孙权呢?其子孙绍最终下场如何?

  刘禅如此愚钝不堪,刘备尚且传位于他。虽说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曾对诸葛亮直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禅平庸,人尽皆知,刘备此言,不过是为了让诸葛亮辅佐地更为尽心尽力罢了,何尝真的愿丞相取而代之呢?相较之下,孙策如此行事似乎过于大方而不合情理。事实上,孙策深谋远虑,传位于孙权在当时确实是上佳之选。

  首先,孙权其人有勇有谋,善于用兵又知人善任,确有帝王之资质。

  孙坚在奉命征讨刘表时战死,彼时,孙策十七岁,而孙权仅九岁。孙策素有大志,又为父报仇心切,很快发展起自己的势力,在江东小有名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弟弟会湮没在兄长光环下,难以有所成就,但孙权显然不在其列。

  孙权在年少时便崇尚侠义,常常蓄养能人贤士,其声名甚至不在父兄之下。孙策在处理政事时并不避讳孙权,孙权对这些事情的见解都很高明,孙策常常自叹不如。孙策宴请宾客时,屡次对孙权说,这些人以后将会是他的部下。

  由此可见,孙策传位孙权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为孙权能力折服而早有想法。事实证明,后来孙权也确实将东吴发展得很好。

  其次,孙策当时确有一子,名为孙绍,但太过年幼而难以服众。

  孙策去世时,年仅二十六岁,而其子孙绍的年龄不详。不过,我们可以推测,即使孙策十五岁便有了长子孙绍,此时他也不过十二岁,而此时的孙权已经十九岁,将近弱冠之年。孙权接替孙策位置时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周瑜、张昭等人的支持,想要安定住局势还是颇有难度。当时的庐州太守公开反叛,而庐陵太守则通敌曹操,更有企图夺权的东吴宗室孙暠和虎视眈眈的山越数万人。孙权先是率兵灭掉了庐州太守李术并收服其部下,后有灭掉了六千山越人。与此同时,孙权开始广泛地招贤纳士。如此一番动作,江南局势才算安定,孙权安定局势尚且不易,何况年幼的孙绍?

  孙策本意便是想成就一番事业,为保住江东,他愿意传位给贤能的孙权而非关系更亲近的儿子。

  孙策举家迁到江都时,曾和名士张纮数次探讨天下大势,并且表达出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志向。张纮为其所打动,建议孙策南渡,并且愿意带好友助他一臂之力。由此可见,孙策的所有行动都是在建立功业的基础上。孙策临死前,曾嘱托部下,现今中原大乱,但江东兵众,地势又险固,可坐山观虎斗。他又嘱托孙权,说争衡天下,孙权不如自己。但保守江东,自己不如孙权。孙策的嘱托字字句句皆是希望保住江东的功业,如此看来,他传位给孙权也是出于自己的志向。

  当然,孙权能继位,也与当时的大势和朝臣的支持分不开。

  朝夕万变的局势不可能等一个稚子成熟,即使孙绍上位也很有可能成为他人傀儡。而当时,臣子们朝秦暮楚之事时有发生,吕布就曾数易其主。在这种乱世,更讲究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而不是从一而终。若是众部下从孙绍身上看不到未来,也迟早会各奔前程。

  如此,不仅孙绍会众叛亲离甚至被害,江东也会四分五裂,如此来看,还不如传位给孙权。

  孙绍作为孙策儿子,曾有机会成为江东之主,最终却是沦为"庸才"。在史书中,关于孙绍的记载极其之少,只是记载了他曾被封为吴侯,后又被改封为上虞侯。这样看来,似乎孙绍的待遇不错。表面上确实是荣华富贵,但是孙绍没有官位,又没有兵马,可以说是一点实权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孙绍想要建功立业,无异于是痴人说梦,也只能"沦为庸才"了,而他的儿子孙奉也因为被孙权的孙子孙皓猜忌而被杀。

  孙策传位给孙权,从某种层面上说,确实保全了江东,也保住了自己的儿子孙绍。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孙策也堵住了孙绍的建功立业之路。孙策预料到了孙权可以护住江东,但是忘却了权力面前人心总是难以捉摸。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