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范仲淹是如何解决杭州得食物危机的?他为何要哄抬米价?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4分类:历史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屋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范仲淹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范仲淹是宋朝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头上至少挂有下面这些头衔: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过,绝大多数现代人对范仲淹的印象估计都是一个文人。了不起就是一个看起来稍微有些“仙风道骨”的文人。不过,历史上的范仲淹还真是个多面手,文人这个职业才是业余的:宋朝百姓买不起米,范仲淹却让米价再涨一倍,百姓:救了我们的命!

  现在我们通常认为,古代的文人主要是干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比如,读一读四书五经,写一写毛笔字,编一编诗词歌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古代文人的最终目标都是做官,所以他们必须多学一点儿,以方便自己当官以后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搞政治、搞军事,搞经济,搞文化,搞科技,搞医疗。

  古人又没有把官职细分为各个部门的习惯,所以这些东西往往都是一个人一把抓的。这不,在地方上当官的范仲淹就遇上了当地的“经济危机”。1043年的时候,范仲淹出任宋朝宰相,并且主持变法。但是变法遭遇了守旧派的疯狂抵抗,范仲淹最后也被贬谪。不久之后他就被贬谪到了杭州做地方官。

  作为一个在朝堂上斗争失败的60多岁的“老头儿”,朝廷派他来杭州当然不是来享福的。虽然杭州是当时极为富裕的地方,但是这里高度发达的商业也导致了农业的凋敝。刚好范仲淹出任杭州地方官时候,当地发生了极为严重的食物危机。食物危机又导致了宋朝杭州一带的经济危机,粮价飞涨,经济混乱。

  所以范仲淹一上台就遇到了一个烂摊子。那些把他派来当官的人也都是想看他出丑的,所以正等着范仲淹解决这里的经济问题。其实当地的粮食并不缺,只是粮食都被掌握在了当地的商人手里,他们故意囤积居奇,导致了粮食的匮乏,以此来牟取暴利。而这些商人的背后,大部分都有守旧派的官员替他们站台。

  一般的做法,当然是利用官方权力,从各地的官方仓库里调集粮食来救市了。但是范仲淹知道这样搞不行,一方面不可能全部从官府仓库调集粮食来养整个杭州市的饥民,另一方面他还得防止这些商人在各地同时发起囤积居奇的活动,那将导致大宋国全国范围内的粮荒。如果事情发生到了那样一步,他就是大宋朝的罪人了。

  所以,机智的范仲淹,这个60多岁的老学究下令:让米价格再涨一倍!这些商人想得就是这回事,一听说新上任的官老爷要涨价,顿时脸上乐开了花,积极响应起来。而老百姓则把范仲淹这个官老爷骂翻了天:我们都已经吃不起米了,你还涨价,那不是想让我们活活饿死吗?

  而朝堂当中支持那些商人的守旧派则赶紧拿起“仁义大棒”朝范仲淹挥舞起来:范仲淹枉为名臣,居然在老百姓都快吃不起饭的情况下还让大米涨价,他这是不仁不义啊!然后就是一大段之乎者也的道德君子的名言,诸如什么“一夫民贼”、什么“与民争利”,什么“罔顾小民”,什么“皓首国贼”,总之就是一口接一口的黑锅朝范仲淹甩了过来。

  同时,外地的米商也到处高价收集粮食,然后往杭州这边运,希望趁着杭州大乱再发一笔横财。对此,范仲淹表示:小样,你们还想跟老夫作对,回去再把《管子》看他个二十遍再说!然而,等到商人们千里迢迢高价把大米运到杭州之后,范仲淹迅速宣布:官府即将低价向老百姓提供口粮,欢迎大家前来购买。

  这下老百姓疯狂地涌向了官府的大门,而那些千里迢迢跑来准备大发一笔横财的商人的高价大米却没人购买了。这时候如果再把大米送回去,加上运费和损耗,商人们得血本无归了。于是眼巴巴的商人赶紧搞“促销活动”,米价骤降,杭州市的大米迅速塞满了杭州的米市场,杭州的“粮荒”也就这样被范仲淹给解决了。

  那些在朝中准备对范仲淹“使绊子”的守旧派大臣,还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情况,就听说杭州的粮荒已经被解决了。然后又听到自己背后的那些大商人纷纷传来消息,说自己正在亏血大甩卖,希望今年上交给他们的好处能够少一点。此时,胡子白花花的范仲淹摸着自己的胡子很不厚道地笑了:你们也就进谗言厉害一点儿,论搞经济,哪个比得上我们变法派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