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五败五战的真英雄,封常清最后什么结局?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在这个世界上,常胜将军只存在于书中,就连拿破仑还经过一次滑铁卢失败呢。但是胜有赏败有罚,将军打了败仗就该为之负责。不过,如何能将惩罚降到最小,这其中就有大智慧了。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晚清名臣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屡战屡败,无奈之下的曾国藩只好上书朝廷,如实说明自己的战绩。但是幕僚觉得这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就把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虽然意思没变,但是意味却变了,一下子从一个吃败仗的狗熊变成了勇敢的英雄,为此曾国藩还受到了表扬。

  这种做法虽然用文字游戏的方式找了一个借口,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很有效。然而在唐朝,有一名将跟曾国藩一样屡败屡战,不过他迎来的不是表扬,而是无情的杀头!

  一战成名天下知

  在大唐这个名将辈出的时代,能记住封常清的人不多,虽然他有点像高仙芝的跟班,但是英雄不问出处,这并不能掩盖他名将的本色。封常清自从踏入军营以来,做梦都想成为像高仙芝那样保家卫国的大英雄,哪怕做他的跟班也好。可惜,高仙芝看不上他。

  据记载,封常清相貌十分丑陋,而且还有点跛脚。难怪高仙芝看不上他,谁会将这种人任用为亲兵,这不是破坏自己形象吗?最终,在封常清死皮赖脸的恳求下,高仙芝才勉强答应,难得这小子有一腔热血。

  老话常说人不可貌相,封常清还真就是这么一种人。不久后的平叛达奚诸部之战,封常清的谋略令高仙芝大吃一惊,因为这些谋略跟他想的一模一样!这让高仙芝重新认识了封常青,从此两人不再是上下级关系,反而更像多年不见的好友,毕竟只有名将能懂名将!

  后来在平叛大勃律国之战中,封常青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单独收拾了大勃律国。此战过后,封常青一战成名,再也没人敢说他是凭借高仙芝的关系上位的。十几年过去了,谁能想到当初那个面相丑陋的家伙会成为万世瞩目的大英雄?

  五败五战真英雄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披着征讨杨国忠的外衣,迅速度过黄河直逼长安。封常清得知后,立即向唐玄宗请命,愿意孤身一人前往东都洛阳招募士兵,平叛安史之乱。其实,从此处就能得出封常清注定失败,而且不会有好下场。

  封常清一到洛阳就忙碌起来,一口气招了6万多士兵,并斩断后路,打算在武牢(洛阳附近)抵抗安禄山。可惜,封常清失算了。刚一交战,敌我双方差距显露无疑,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第一战败!

  封常清并没有认识到错误所在,始终相信胜败乃兵家常事,于是召集了残兵与安禄山再战,结果第二战又败。封常清召集残兵再战,结果第三战再败,而且安禄山还攻陷了洛阳。无奈的封常清与之展开巷战,结果第四战还败。

  这下终于打醒了封常清,不再主动出击,决定退守宣仁门。可惜,此时兵力所剩无几大势已去,叛军来攻打,第五战败。这下封常清的6万士兵可算打没了,不得已只好捣毁城墙向西逃去。最终,在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与“恩师”高仙芝相遇。

  愣头青还是真英雄

  封常清作为当代名将,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什么在推动他不要命地往前冲?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封常清在西域的光辉战绩,以及他的爱国之心。但是事出必有因,这并不能成为他的屡败屡战的借口。

  上文说道,封常清早在请命出征时,就注定了他的失败,为什么?因为安禄山的才能并不亚于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也许是安禄山敦厚的外表和温顺的行为蒙骗了他们,导致他们掉以轻心,轻视安禄山。但这也不能为封常清的失败买单,因为失败出在他自己身上。

  安禄山用十万精兵围攻洛阳,封常清为什么敢自己独自招募6万就去迎敌?虽然兵不在多而在精,但是短短几日内招到士兵能精吗?他们都是些市井之徒,而且还没经过军事训练,要他们打安禄山不败才怪!那么,失败后的封常清为什么要拼尽最后一个人也要守住洛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愣头青还是真英雄?

  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时候战略性的放弃反而是最好的结果。封常清不可能不懂得这些道理,就算不懂,在第一次失败后也该知道自己没有胜算,从而调整战略。拼尽最后一个人纵然有爱国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封常清主动请命出征,相当于给唐玄宗做了保证,或者说是口头军令状。当封常清发现自己不敌时,硬着头皮也要向前冲,否则怎么跟唐玄宗交代?

  揭秘名将之死

  屡败屡战的封常清逃到陕州后劝诫高仙芝,叛军正盛,应该暂避锋芒固守潼关。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个好方法,只要安禄山打不进关中,面对四处平叛的力量,早晚得打道回府,失败是必然的。那么,唐玄宗为什么要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呢?真的是因为他们一个打了败仗,一个贪污军饷?恐怕没那么简单!

  当时安禄山反叛力量之大,形式之危急,唐玄宗不可能不清楚。能在这种情况下杀掉两位当朝名将,绝非因为打了败仗和贪污军饷,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唐玄宗很清楚功高震主的道理,而且封常清和高仙芝性格还比较强硬,更加难控制。

  唐玄宗是有顾虑的,在当时那个局面,有能力的将领能拯救大唐,也能推翻大唐。他们有兵有名,只要能独立出去,就能获取更大的利益,虽然高仙芝和封常清并不会。况且打了败仗不说,为什么要叛军引到长安门口,虽然这是个好计策,万一他们打败了会怎么办?会不会反过来杀向长安,拿着自己的人头向安禄山讨要功劳?

  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唐玄宗才敢痛下杀手。事实证明,接过他俩旗帜的哥舒翰同样用的坚守不出的方法,结果唐玄宗下令出关迎敌,又害死了哥舒翰,导致自己无将可用!

  其实,这是当皇帝的通病——多疑。尤其是在战乱年代,这些手握兵权的将领更是个巨大的炸弹,用的好能炸死敌军,用不好则炸死自己。同样是名将的郭子仪怎么能安详晚年?不是皇帝对他们没有疑心,反而对他们的疑心更大,只不过郭子仪一直是个听话的老好人,皇帝叫他干啥他就干啥。这不仅能消除皇帝的疑心,也能让皇帝没有理由杀他。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