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面对几万士兵的时候 最后边的士兵能听到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50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训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通过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将领对军队训话,以鼓舞军心,部队聚集在一起都是几万人。这位将领的声音可以从最前面的士兵传到最后一名士兵。这样的事情可能吗。其实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目前测到人类声音分贝最大值是121分贝,平常人的分贝在80至100分贝,其传播直线距离约为200米,这还是无风的情况下。
如果是几万部队站到一起,大约需要的地方是几万平方米。以人类最大的声音进行传播,在并没有任何现代扩音装置的情况下,想让连最后一名士兵都能听清将领训话讲的什么,其可能性为零。在冷兵器时代,古代将军们就喊破嗓子,想让所有士兵听清他讲什么,这种情景只能在电视剧出现了。
那么古代为什么还要集合几万士兵呢?士兵们听不见,那么将领的训话的信息怎么传达下去呢?
一,军旗传达。
古代几万士兵聚集在一起,其目的性就训练士兵对将帅军旗的认识。在《释名·释兵》里说:“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指的就是一种以虎为图案的军旗。将帅出现阵前,其实并不训话,主要要竖起自己的旗帜,让所有官兵识别,背后的旗称为牙旗。
“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牙旗不论尺寸还是重要性都是军队中最大的,古代出征祭旗就是祭牙旗。牙旗在古代没有统一制式,一般绣有主帅的姓氏,比如岳家军的“岳”字旗。当升起主帅的牙旗后,士兵们立马知道谁是主帅,应该听从谁的命令。打仗时,牙旗在哪里,表示主帅就在哪里,一旦牙旗被毁,就代表主帅阵亡,将全军崩溃。
比如,明朝的朱棣靖难之战中,在白沟河朱棣和建文帝的将领李景隆进行了一场大战,李景隆抄了朱棣的后路,朱棣渐渐顶不住了,就要溃败之际,在阵大风吹来把李景隆的牙旗(帅旗)吹倒了,手下的士兵一看,主帅旗倒了,士兵们都认为李景隆死了,纷纷开始逃跑,朱棣趋势反击赢得了胜利。可见军旗的重要性。
二,仪式需要。
古代战略决策权把握在皇帝手里,而战场上指挥权则属于将军。对于统兵的大将的任命,都是由皇帝做出决定的。皇帝授于将军的军权,需要在把部队集合在一起,共同认证这一历史时刻。一般高台上坐着皇帝,将军穿着铠甲跪倒在皇帝面前。此时,皇帝把象征军权的帅印、宝剑等信物交到将军手里。这时的将军才有统帅三军的权力。将军向皇帝施恩后,然后站到高台上,向所有士兵展示皇帝授予自己的信物。表明自己已经获得军权,并向官兵挥舞手中宝剑或其他信物,用来展现自己手中的权力,让所有官兵听从自己的指挥,否则自己将有斩杀违命之权。
因为人的眼晴看的要比耳朵听的远,将军又站到高台上,这样集合几万部队,将军其实并不训话,只是用肢体动作向众官兵展示自己的权力得到了最高领导的同意。
这是仪式的需要,也是共同见证的结果。
比如楚汉争霸时,刘邦和项羽僵持不小,然而韩信在关键时刻不听从刘邦的指挥。刘邦则偷偷把授于韩信的印信给拿走了,韩信就无权指挥兵士了。没有印信,这些将军都是光杆司令。而授于印信就要在三军面前。
三,检阅部队。
授于权力的将领们,要在众多士兵面前展示自己的印信,看看到底好使不,别万一到阵前,根本不管用。所以集合几万人的部队来检阅。当然,此时并不将领们喊出口号,而是将领要升起令旗或令箭,用令旗指挥部队,看看部队的协调性怎么样。朝上举,中军以喊声响应,朝右举,右军以喊声响应,朝左举,左军以喊声响应。这样将领们,才能统帅三军。
我们看到古代的将军,并不对几万集合官兵训话,他可以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只是用肢体动作来演示,部队就会领悟将领的意识。根本不需要用训话来鼓舞士气,只要军旗不倒,官兵会勇往直前。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 11-30 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管控有何关系?
- 11-30 在古代的战争中,有些士兵为什么被射一箭基本就死了?
- 11-30 在发展比较落后的古代,古人出门远游都靠走路吗?
- 11-30 古代那些建大功立大业的名将,都是如何在军中立威的?
- 11-30 作揖作为中国古代礼仪之一,女性与男性有怎样的区别?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