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苏轼与欧阳修之间有着怎样的缘分?他们是什么关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苏轼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北宋的欧阳修与苏轼很有缘分。首先,他们都入选“唐宋八大家”。其次,欧阳修生于1007年,是苏轼(生于1037年)的老师。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被人称为千年龙虎榜,中进士的日后大多都成了风云人物,如苏轼、苏辙、程颢,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张载,用现在的话,全是牛人。其实,这一榜的主考官也是个牛人,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赞不绝口,他在著名的《与梅圣俞书》中说:“老夫当避路,放他(苏轼)出一头也”,这段话后来变成一个著名成语——出人头地。

  欧阳修与苏轼还有一个缘分,他们都到过扬州。扬州在汉朝时是省级单位,比如在东汉,省级的扬州刺史部辖区包括今浙江全省、福建全省、江西全省、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湖北省东部。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并不在当时的扬州(省级)管辖范围内。现在的扬州市时称广陵,隶属于徐州刺史部。

  扬州(以下皆指江苏省扬州市)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北岸,在东汉时,出了扬州(广陵郡)不远,就是大海(南通等地当时还泡在海里),一江之隔就是富庶的江东。扬州西南不远的长江南岸,就是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国都南京,六朝皆以扬州为南京的门户重镇,设重兵守之。只要守住淮河以南的扬州,南京的北线基本无忧。古人云:守江必先守淮。如果淮河防线丢了,就只能死守长江。但如果南朝还能保住江北的扬州,战略形势是完全不一样的。

  五代十国时,南唐定都南京,控制淮河南岸所有地盘,扬州自然是南京的门户。神武雄略的周世宗三征淮南,最终打败南唐,收下淮南十四州,其中就包括江北的扬州。扬州入周,南京无险可守,南唐皇帝李璟只好迁都至洪州(江西省南昌市)。

  北宋时,扬州已恢复元气,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城市之一。同时,扬州还是淮南路的治所、大都督府。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为淮南东路(治所还在扬州)与淮南西路,但欧阳修在世时只有淮南路。

  北宋时,在经济方面,长江流域的江南已超过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北宋的财政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江南,淮南路正好卡在江南东路、两浙路与中原运输线的中间。从江南输钱粮至中原,有时要经扬州走运河(京杭大运河苏中段),进入扼守淮河的楚州(江苏省淮安市),再由淮安上溯至泗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的淮河北岸),经汴河至开封。

  扬州在北宋时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能来扬州做“太守(知州)”的,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欧阳修是在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出任扬州知州的。欧阳修在扬州时间并不长,次年初离开扬州。不过,在这一年间,欧阳修在扬州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修建平山堂。平山堂在扬州府西北五里的蜀冈上,著名的大明寺旁边。宋人叶梦得称平山堂之壮丽,可为淮南第一。宋人称站在平山堂上,隐约看到真州(仪征市)、润州(镇江市)、江宁府(南京市),可见其壮丽。

  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欧阳修的好友刘敞(字仲原)出任扬州知州,时在开封为官的欧阳修设宴为刘敞饯行。欧阳修作了一阙非常著名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出守维扬》。其词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其中,“山色有无中”本是唐人王维的诗句,欧阳修当了一回搬运工,但用处甚妙。欧阳修在词中怀念八年前在扬州种下的柳树,感叹流光易逝如白驹过隙,不觉间须发皆白。

  这是欧阳修的风雅事,与苏轼何干?苏轼也在扬州做过官,时间是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没多久就回朝任兵部尚书。不过在此之前,苏轼曾三次路过扬州。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从开封至杭州,一般是乘船沿汴河入淮河、下运河至扬州,再通过其他方式至杭州。苏轼这次赴任路过扬州,饱览了扬州的壮丽河山。

  三年后,也就是1074年,苏轼调任京东东路的密州(山东诸城市)任知州。从杭州到密州,苏轼不可避免地再借路扬州。密州是苏轼词史上的一座重镇,苏轼那阙家喻户晓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密州所作。另外,苏轼在密州还有一阙名词,就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调离任两年知州的徐州,出任湖州(浙江湖州市)知州。从徐州到江南的湖州,苏轼又一次路过扬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苏轼第三次路过扬州是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十月。

  苏轼路过扬州,得到了扬州知州的款待。有人认为这位知州是鲜于侁,经学者考证,应该是陈升之。苏轼到扬州时,陈升之还没有离任,鲜于侁还没有到任。

  在平山堂下,苏轼回忆了九年前与老师欧阳修在颍州(安徽阜阳)的会面,百感交集的苏轼作了一阙词,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江月-平山堂》。词云:“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其中,最后两句成为传唱千古的名句。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