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别称“陛下”、“圣上”是怎么来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5分类:历史
皇帝是古代封建国家的掌权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那时“君为臣纲”的思想根深蒂固,臣子们要效忠皇帝,并对其毕恭毕敬。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臣子建立皇帝后,不能直言其名号,要使用陛下或者圣上等一些尊称,来表达对皇帝的敬畏。
“陛下”并不是指皇帝本人,“陛”是宫殿里的台阶,“陛下”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人。
皇帝地位尊贵,在他主持朝政时,不是什么人都有同他说话的机会,多数人在想要上奏时会请站在台阶下的人转奏。
所以,每次想要说事的时候就会说一声“陛下”,请其代为转达,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礼节,等到他们有机会和皇帝谈话的时候,仍然会说一声“陛下”,以表达对天子的尊敬。
除了“陛下”外,“圣上”也是臣子们称呼皇帝时常用的,从它的繁体字“聖”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左边为“耳”,右为“口”,用来指既能听人言,又善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的人,臣子们希望皇帝是一位能包容不同意见、通达事理的人,所以就称皇帝为“圣上”。
“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皇帝”这种对于帝王的称谓最早起源于秦始皇,在秦始皇之前,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只是被简单地称为“皇”或者“帝”。
夏朝以前的伏羲、女娲和神农氏被称为“三皇”,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被称为“五帝”,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则被称为“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愿按照旧例被称为“秦王”或者“秦皇”,他觉得自己统一中国的伟业是古代任何帝王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就想研究一个新的称呼,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业。
大臣们的建议是改“王”为“人皇”,与“天皇”“地皇”并列,但是秦始皇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就决定自己采用“皇帝”的称号,所以”皇帝“这种对于帝王的称谓就这样产生了。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李辅国作为唐朝一介宦官,权势地位如何超越前辈高力士?
- 11-30 李纯这位唐朝皇帝,真是因怕外戚干政而选择不立皇后吗?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 11-30 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管控有何关系?
- 11-30 在唐朝时期,入仕为官除了需要考试外还要什么推荐?
- 11-30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