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太监”和“宦官”不一样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9分类:历史
在众多的古装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宦官”和“太监”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角色。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将“太监”和“宦官”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是同一种职务的不同种称谓,即所谓的阉割之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太监”和“宦官”完全是不相对等的两个概念。
首先,“宦官”和“太监”在词义解释上存在很大区别。宦官中的“宦”是星官名,“星官”指的是中国古代对恒星的一种分组方式。如《后汉书·宦者传序》记载“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意思是宦官紧随皇帝左右两侧,因而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也就是说宦官最初是以服侍皇帝的身份出现的,他是一类官职。而“太监”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从生理角度来说,太监一定是阉割之人,宦官既可以由阉割之后的太监充任,也可以是非阉割的士人。
宦官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东汉末年“蔡侯纸”的发明者蔡伦,《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小黄门”指的就是汉代低于黄门侍郎一级的宦官。此外,秦朝权倾朝野,指鹿为马的赵高,也是宦官里的佼佼者。
而太监这一角色中,耳熟能详者比比皆是。如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迁。天汉二年(公元前99),西汉名将李陵抗击匈奴败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此后,司马迁忍辱负重,一举写成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再如,明朝专断国政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据《明史》记载:“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得知,魏忠贤少时嗜赌成性,因此苦恼便忿恨自宫。
其次,“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宦官”最初称作“寺人”。《诗•秦风•车邻》中说:“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周礼•天官•序官》也载:“寺人,王之正内五人。”这里的寺人均泛指宦官。而“太监”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如唐高宗时,,改殿中省(官署名,掌管皇帝生活诸事)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但“太监”一词真正公之于世是在辽代。《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所以说“太监”出现的时间要晚于宦官一千多年。
再者,“宦官”和“太监”的角色有变。东汉以前,“宦官”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一般不得涉足国家政务,官阶不高,地位低下。东汉以后,宦官中的非阉割之人逐渐淡出,太监成为唯一服侍皇帝的近臣。如《后汉书•宦者传序》记载:“中兴之处,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意思是说从光武帝中兴早期开始,宦官全部由阉割后的太监充任,不再任用其他旁杂人员。而且“太监”的身份级别通常要高于“宦官”。如宋代的童贯,官至太师;明朝一手遮天的“立皇帝”刘瑾,备受慈禧恩宠的首领总管太监李莲英,都曾权倾一时。
不过现在我们经常把“太监”和“宦官”并用并非无稽之谈。因为明朝时期,宫廷中设置由宦官所领的十二监,各设掌印太监一员,他们均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内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监可以直接管理一般的宦官。“太监”和“宦官”逐渐合二为一,且“太监”的称谓渐成主流。清朝时期,太监和宦官才有同等意思,才可以互用。
由上所述,“太监”和“宦官”是互相交织但却有着明显差异的两个身份。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太监必须是宦官,宦官却不都是太监。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宋朝为何会出现文人士大夫为主的社会形态呢?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究竟是从几时起,宋朝开始患上了这没救的“软骨症”?
- 11-30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官员的行为,宋朝有怎样的老规矩?
- 11-30 古代没有电灯,古人夜读会不会导致近视呢?
- 11-30 宋朝一直都是“看来富裕”的印象,但为何不去发展军事实力?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对于古代的纳妾制度,即使是宋朝时期为何也觉得贵?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