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诗仙李白,他的武力值如何?他在武功上的造诣有多高?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李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身为一位以飞扬诗篇,惊艳后世一千多年的大唐“诗仙”,李白另一个看上去无比强大的本事,正是“武功造诣”。

  比如一些野史影视剧里,那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落魄时还常挨揍的“文弱李白”形象来,单看李白自己的诗篇,其“个人武力值”就常变成“大场面”。

  比如骑射功夫,他就能做到“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简直是纵马弯弓,瞬间秒杀百兽之王。又比如剑术,那更是他压箱底的功夫,以他《与韩荆州书》里的话说“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低卿相”。然后就“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剑”对于他,不止是深厚的本事,更是理想信念的寄托,比如《行路难》里,他那一声“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咏叹。他眼中的自己,就是一把未遇明主的“宝剑”。

  而在李白的诗文中,其精深的剑法,也常杀出震撼一幕。比如《结客少年场行》里的“由来万夫勇,挟此英雄风”。在《少年子》里他更是“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古风》中“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好一个骑射剑法样样精湛,快意恩仇的豪侠形象。如此“诗仙”,单是读着他的诗,滚滚杀气就扑面而来。

  那么问题来了,李白诗篇里,这近乎登峰造极,直追武侠小说里“绝世高手”的强大战斗力,会不会是他自己自吹呢?同时代李白身边的一些人,也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比如盛唐诗人崔宗之笔下的李白,曾经“超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能够在这样的场合拔剑起舞,把现场一群行家看得服气,就足见其硬核的实力。而以《翰林学士李公墓》的记载,李白的剑法,也曾师承自有“唐代三绝”之一的裴旻,绝非“野路子”。

  而李白的追随者魏颢,也生动描述了李白强大的“实战能力”,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自己的诗里,也回忆了自己在长安“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的一幕。以这个意义说,大唐地界上的几场恶仗,真是这位大诗人主打的。

  其实,不管这些记录可信性有多大,最能“实锤”李白“武力值”的,却还是他的一生浮沉。要知道,李白从25岁起就“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单看他的诗作里,那一句句咏叹中华大好河山的诗篇,就知若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根本走不完这“南极苍梧,东涉溟海”的艰苦路程。没有那“少年负壮气”的豪迈和实打实的硬功夫,在那个没有“视频造假”的年月里,在那个尚武成风的“大唐朋友圈”里,他又怎能让人信服,写下“诗仙”传奇?

  哪怕品读李白的诗作,在那潇洒豪迈的气魄背后,我们也常常能读到壮志未酬的悲情。而在这悲情里,精湛的剑术也依然支撑着李白的自信。所以他会在《南奔书怀》里“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在《独漉篇》里“雄剑挂壁,时时龙鸣”,在《江夏寄汉阳辅录事》里“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诗仙”的光环背后,是寒光四射的剑锋,亦是壮志难伸的悲凉。读懂这“硬功夫”的剑法,或许就更懂这位“诗仙”的一生。

  当然,大唐的诗人里,如李白这样“能写又能打”的人物,也并非个例。比如与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虽说诗风与李白不同,但也是同样的文武双全。作为西晋战神杜预的后人,杜甫的体魄也同样不差,少年时就能做到“一日上树能千回”。壮年时期的他,更是曾“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甚至“长鈚逐狡兔,突羽当满月”。没有这样的“武力值”,他恐怕也登不上泰山,写不出“会当凌绝顶”。他也许更熬不过苦难的安史之乱,留下至今震撼人心的“诗史”。

  而在唐朝三个世纪的“诗人圈”里,如李白杜甫这样的“尚武”风气,更几乎是唐朝诗人共同的追求。比如翻开一部《全唐诗》,品读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读到的何止是唐朝的风土人情,更有“大唐体育现场”。

  比如王建的笔下,就写下了“珠球到处玉蹄知”的马球比赛,沈侄期的“飘飘拂画球”,也道尽马球场的绚丽。李群玉的“三十六龙衔浪飞”,也还原了龙舟竞渡时的热闹。王维的“蹴鞠屡过飞鸟上”,正是唐代“足球比赛”的真实写照。刘行敏的“唤取长安令,共猎北山熊”,讲的也正是唐朝人的骑射生活。字字句句,都再现了大唐的尚武风。

  特别是那让李白寄托了无限心事,又充满了无尽自豪的“剑术”,就不止是“诗仙”一人的专利。中唐诗人白居易也曾“金铁腾精火翻焰, 踊跃求为镆铘剑”。韩愈也叹息“不能刺谗夫, 使我心腐剑锋折”。而在盛唐热血飞扬的年代里,李峤也高喊“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张说也在杀气笼罩的军营里,感慨着“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同年代,每一位大唐诗人心中,都有一把剑。

  看过这样的豪情,也就不难理解大唐三个世纪里,多少唐朝诗人的选择,所谓风花雪月,所谓锦衣玉食,所谓虚度光阴,在他们的人生观里,也不过是浮云。所以在李白之前,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就发出了“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的呐喊。而在李白同时代,以田园诗见长的孟浩然,竟也有着“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的豪情。中唐的苦难岁月里,英年早逝的李贺,那一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州”,又激励了近代史上多少仁人志士摒弃安逸生活,选择一条抛头颅洒热血的路……

  理解了这些呐喊背后,尚武风气下的理想情怀,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整个《旧唐书》里,单是选择“投笔从戎”“效力从军”的唐朝诗人,就有一百八十多人(有籍贯姓名可考者)。为什么大唐的诗人,总是会以一种独特的形象,吸引着后世无数崇仰的目光。不止是他们优美的诗篇与尚武的本事,更是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一代代大唐诗人们对国家命运自觉的担当——撑起唐朝辉煌的,除了帝王将相,还有那么多有名的无名的,慷慨热血的诗人形象。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