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画像和本人一点也不像 古人是如何抓到犯人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56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古代的通缉令是怎么抓到犯人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法庭、监狱等维护统治阶级法权的事物也随之产生,与此同时,犯罪现象也由此产生。在我国古代,罪犯在犯罪以后,由于古代王朝司法的残酷,很多犯人都会选择逃跑,官府也会选择追捕。而古代官府追逃不比当代,有着大数据等高科技产品助攻,古代官府所能依靠的,就是在第一时间发布通缉令,而后到处张贴,以求能将犯人缉拿归案。
古代通缉令上往往附有被通缉者的画像。但是,由于古代基层官府的画师的绘画水平极为有限,甚至不乏是关系户为了在官府里谋求画师职务而滥竽充数,最终导致通缉令上罪犯的形象和本人真实形象差别很大,如果在基层政权失控的情况下,通缉令所发挥的作用则会受到限制。
根据《史记》中《张耳传》的记载,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打算铲除六国故地的豪杰,其中张耳和陈余也在秦始皇的铲除范围之内。一时间,张、陈二人的通缉令贴遍秦朝境内,但即便这样,张、陈二人依旧更名改姓,躲避了起来,并且在秦末参与反秦战争,一度割据一方。通过这一记载不难看出,通缉令上的画像是何等不靠谱。
不过,张耳、陈余的事迹,只能算特殊时代的一种侥幸:秦灭六国,秦的吏治没能及时在六国故地推行,从而给了张、陈二人的活动空间,倘若在汉代以后,朝廷在各地完善行政管理,那么,一旦被官府发布通缉令,是很难有机会幸免的。因为通缉令的内容,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足以让犯人插翅难逃。
在古代,出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古代没有普及普通话的现象,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方言,甚至在我国江浙地区,出了村子,可能就会遇到另外一种方言。方言因素,制约了一个人的活动范围。此外,在古代出行,需要官府签发一些证明身份的文书之类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离开自己家乡,也会寸步难行。
而通缉令上最后一句话,则是官府向百姓承诺:一旦有人提供此人的相关线索,一旦确定真实性,官府会给予奖金,而奖金的数额,对于大多百姓来说,都是一笔巨款。在物质鼓励刺激,加之社会管控严格的情况下,一个通缉犯逃到他乡,其另类的口音,加上没有证明身份的文书,都会让通缉犯引起旁人关注,最终,被举报给官府。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 11-30 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管控有何关系?
- 11-30 在古代的战争中,有些士兵为什么被射一箭基本就死了?
- 11-30 在发展比较落后的古代,古人出门远游都靠走路吗?
- 11-30 古代那些建大功立大业的名将,都是如何在军中立威的?
- 11-30 作揖作为中国古代礼仪之一,女性与男性有怎样的区别?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