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绝地之战,结果却让一将领赵括遗臭万年!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5分类:历史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一场战争。这一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役,成为了秦国横扫六国的开端。战争总是残酷的,有人胜利,自然也就有人失败。这场战争成就了武安君白起,让他一跃成为了战国第一名将,同时,也让另一个人遗臭万年,这个人就是赵括

  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事中,赵国之所以会败的这么惨,主将赵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此,赵括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了后世人眼中“只会死读书而不知变通”的代名词。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虽说,主将对于一场战争的成败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把一场战争的胜败全都归咎在某一个人身上,毕竟,谁也没有办法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再说,赵括的失败,真的全都是他自己的原因吗?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了,那就是赵孝成王。

  作为一个国家的实际掌权者,赵括之所以能够当上主帅也是他任命的。不说临阵换将,本就是兵家大忌,作为一国之君,赵王手中的权力虽说不小,但是,临时更换战场上的主要将领,这样的大事,恐怕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吧。

  所以说,在决定任命赵括为主将之前,他肯定是和朝中大臣商量过的。

  我们都知道,赵括是名将之后,自幼熟读兵书,武艺超群。对于这样的名门之后,朝中大臣对他肯定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际作战经验的人,那么,大臣们又怎会轻易同意他担任主将率军出征呢?

  所以,从客观来看,我并不认为赵括仅仅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相反的,我认为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官二代。

  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明: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着,赵括自幼熟读兵书,才华出众。每当他和父亲一起讨论各种作战案例的时候,其父都会被他驳得无话可说。由此可见,在军事上他确实是有几分真才实学的。按说,作为名门之后他们家还是有着爵位的,所以,赵括并不需要通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来获得晋身之阶。他本可以借着父辈的功勋,老老实实的在家安享富贵,但是,他却并没有这么做。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满腔报国热情的大好男儿。

  其次、有赵父那样一个在赵国军界泰斗级的人物,他根本不需要通过“妄谈军事”来博取名利。虽说,他之所以发表那么多对军事的见解,不过,是因为他真的热爱这个行业罢了。而且,司马迁说他只会夸夸其谈,毫无实践经验,这一点我也是不同意的,虽然,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作为一个军事世家的公子哥,他必然也曾跟随父亲上战场上真刀真枪历练过的。

  第三、我们再来说一说赵国当时的局势。当时的赵国已经是内外交困了,赵王为什么会想到要换掉廉颇,这其中,虽然有秦国挑拨的缘故。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赵王自己已经对这场战争失去了信心,他认为:廉颇已经没有赢的希望了,所以,才会抱着“死马当活马医”心态,更换赵括为主将。

  因此,如果理智来看的话,其实,赵括出征的时候就已经面临着必败的局面了。所以,我们客观来看的话,这场战役的胜败,其实,并不全部在赵括。至于赵括的问题,我觉得他爹说的对,不知兵… ...经验匮乏。

  虽说,从军中的威望和作战经验两方面来看,赵括都比不上廉颇。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廉颇担任主角,他就一定能够打赢长平之战。要知道,赵括接替主帅之前,廉颇就已经将军中的储备粮草快要消耗完了。

  这也就是后来赵括为什么在被围四十几天而一直无法突围的主要原因。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连续四十多天没能吃上饱饭的赵国军队,遇上素有虎狼之师称谓的秦军,它的最终失败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赵国在赵括被围的这四十多天里都做了什么呢?

  最主要的是,他们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营救措施,倘若,当时的赵国积极通过外交手段联合魏、楚两国出兵的话,那么,赵括不可能那么快失败。而且,在明知军中断粮的情况下,赵国也没想过要给他们补充粮草,这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另一个重大因素。

  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绝境,赵括依旧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军人的使命,他依然代领士兵奋力突围,最终,被乱箭射死。所以,在我看来,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虽然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如果因此就说他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庸才,难免有失公允。

  但同样,赵括也有他自己的问题,赵括虽然很努力,但是,他作为统帅倾国之兵来打决死之战的统帅,以他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对于长平之战,赵国败的如此彻底,王阳明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说:这是“一股戾气”而已。

  年轻人常年温习圣贤书或兵书战策,一心幻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幻想率领百万大军攻必克伐必胜,久而久之,虽有英雄志,但是,更会在心中形成一股虚骄之气,形成一股强横的“戾气”。具体表现为:一旦得志,不顾具体情况,只想大干一场,谁的话都不想听。

  中国历史上的这种人有很多:赵括、马谡、陆机、康有为、博古等等。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