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科举制度,为何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创举?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28浏览:64分类: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盛行天下,把天下士子分为九等并赐予官职,也是“九品中正制”。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所有士子由中正和大中正进行品评,这原本是为国家评贤取士的官方选择,竟然成了门阀贵族垄断官场的合法途径,选人的标准根本不考虑能力、学识,只看中出身、家世。所谓“阀阅”就是比老子、比出身,“龙生龙、凤生凤”,门阀贵族牢牢把持着官场,寒门子弟永无出头之日。这种趋势在东晋以后愈演愈烈,让皇权逐渐旁落。

  北方少数民族消灭西晋以后,汉族“衣冠南迁”,来到江南地区居住,原来西晋的贵族阶层来到南方,并发展壮大,各个门阀称为“侨姓”,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为代表。

  琅琊王氏的祖上是王翦、王贲,经过几代积累成为晋朝第一门阀,有“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琅琊王氏出品”;淝水之战的“谢安”就是陈郡谢氏代表人物之一;汉代袁盎是袁氏的早期代表,到了袁术袁绍时“四世三公”达到顶峰;南朝梁朝的皇帝就是兰陵萧氏,他们家历史上曾经出过42个宰相。

  这四大侨姓是西晋顶级门阀在江南的代表,而江南地区经过三国吴时期的快速发展,也有多个门阀产生,称为“吴姓”,以顾、陆、朱、张为代表;在全国各地还有“郡姓”门阀,如山东郡姓:王、崔、卢、李、郑,关中郡姓:韦、裴、柳、薛、杨、杜;北朝的少数民族门阀“虏姓”:元、长孙、于、陆、源、窦。

  这些门阀的长期存在,让“九品官人法”的选官制度被贵族势力牢牢操控,他们的弟子参与评选,最差也被中正评为三品人才,待到出任官员,也低也能混个四、五品;而寒门子弟没有阀阅背景,被点评四品已经是极致人才,能做到六品官职的凤毛菱角。

  因为门阀政治的影响,朝中几乎所有官员都出自这些门阀家族,而且随着时间延续,顶级门阀不断发展壮大、新兴门阀(外戚势力)也会越来越多,皇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皇帝身边都是各大门阀势力的代言人,他们的为官之道不是为国家考虑,而是为自己的门阀争取更多的利益,门阀政治对皇权的干扰,在隋文帝时达到巅峰。

  北朝魏时,因为军镇制度,诞生了新的贵族集团,史学家称之为“关陇集团”,以“八柱国”和“十二将军”为代表。八柱国里有西魏的皇族元欣,有北周的创建者宇文泰,有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虎,有瓦岗寨领袖李密的曾祖李弼,有三代皇后之家的独孤信,史书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这个“关陇集团”不但操纵着国家的命脉,而且直接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和唐四个朝代的更迭,影响力极为巨大。

  隋文帝杨坚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之一,他的父亲是十二将军之一杨忠,他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他自己还是北周皇帝的岳父,凭借集团实力他干掉了傀儡“外孙”皇帝,自己创立隋朝并统一天下。

  出身门阀,杨坚对门阀的危害性认识更为清晰,因此他急需改变国家的选材选官制度,让权力从门阀那里重回皇帝手中。在很多西方人眼里,杨坚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其中就包括他推行“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诞生,改变了延续千年的门阀统治制度根基,让更多寒门子弟看到了奋斗的希望,逐渐降低了贵族对皇权和政权的操控力。

  千年来形成的体系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打破,科举制度刚推行时,通过科举获得晋升的也大多是门阀子弟,因为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和对教育的重视,这让很多根本没读过几年书的普通百姓子弟无法比肩,不过通过科举制度第一批被朝廷选拔的寒门子弟,大多集中在富商和普通地主家庭,这也是一种进步。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科举制,并吸收更多的贫苦大众优秀子弟到朝廷做官,在隋炀帝时代,杨广又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升华,增设进士科,让读书报国成为社会的主流。

  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科举制度,严重影响了门阀的生存和权力空间,因此隋朝末年他们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企图把失去的权力夺回来。有史可查的二十余次隋末起义中,大部分都是由门阀贵族发起的。虽然隋朝短短数十年就被唐朝代替,但同样出身贵族的李氏家族,也非常认可通过科举制度进一步削弱门阀对朝廷的影响,因此虽然唐代仍有门阀存在,但影响越来越小,门阀也终于随着唐朝的灭亡而烟消云散。

  科举考试、八股文章,它桎梏了人们的思想,但同样也让寒门子弟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创举,是划时代的变革!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