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五岳”是如何产生的?山岳祭祀为什么会受到历代君主的重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28浏览:60分类:历史

  说到山岳祭祀,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人就产生了山川崇拜。慎子曰: “山川为天下衣食。”就是说山川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古人为答谢山神的馈赠,就进行大山祭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山祭祀逐渐衍生出五岳祭祀和泰山封禅,山岳祭祀权收归国家。

  一、中国远古的山川祭祀

  大汶口考古发掘中,出现了日、月、山三合一的符号,说明新石器时代,大山和日、月是黄河流域的中国先民最崇拜的自然形象。在舜帝的时候,就已经对山岳进行祭祀,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

  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很多带有大山祭祀的图案。其中一件玉璋上的图案是对大山进行祭祀,专家将其命名为“祭山图”。而类似带有大山祭祀的玉璋,共40余件,说明祭祀大山的活动在古蜀国十分重要。《周礼》也记载 “璋邸射,以祀山川”。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山川祭祀的记载。商人认为山神有兴云致雨的能力,所以将其当做雨神进行祭祀。甲骨文中,上两座、下三座共五座小山包代指岳。这些被称为“岳”的至高之山,古人崇拜至极。生活着奇禽猛兽的大山,对他们而言充满神秘感,他们认为山中有神灵居住,是连接天上的天梯。所以古人对“岳”的祭祀更加重视,形成了《史记》所说的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的局面。

  随着山川崇拜的盛行,早期国家对大山十分重视。相传大禹治水的原则是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同时大禹还为华夏九州的山川命名,即 “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到后来产生了“国必依山川”的观念,西周封邦建国,分封之地必须要有山川作为建国的基础。这种做法进一步产生了山川与国运紧密联系的观念。《国语》中记载周人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的观念。大山崩塌、河水枯竭本是自然变化,但古人却认为这是阴阳失序导致山川变动,山川变动则水土不为百姓所用,进而天下大乱。

  二、五岳的产生

  说到“岳”,我们必然会想到五岳,但是五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五岳祭祀是东周对嵩山的祭祀。周人口中的“岳”只有一个,那就是嵩山。因为东周人的首都是洛邑(今洛阳),附近最高的山就是嵩山。周人又称嵩山为“太室山”“天室山”,认为这里是天神居住的地方。既然上帝百神都居住在山上,那在嵩山脚下建洛邑,将会受到天神的庇佑。《尚书·洛诰》中说: “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就是说周人认为将都城迁到洛邑,是顺从上天的旨意。

  但周人的山岳崇拜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周人的根据地还在关中平原时,其崇拜的山岳是岐山,这里是周人发迹的地方。武王克商之后,周人的疆域扩大,就认为洛阳是其天命所归之处,所以将崇拜的对象由岐山变为嵩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各自为政,但山岳信仰和祭祀是共通的,所以各国都对境内的高山进行相应的崇拜和祭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整合各国的山岳祭祀,建立统一的国家山岳祭典。《史记》记载: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秦将名山大川按照方位分为“崤山以东”和“华山以西”。很显然,这是秦国故地和新征服地区的区别。

  华山以西是秦国故地,这里的大山是秦国的先祖就进行祭祀的,其中最重要的祭祀点是华山。在秦国故地,岐山、薄山、汶山等低一层次的山也都享受国家祭祀。而在广阔的六国故地,高山大川很多,所以秦人只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山川进行祭祀,那就是太室山(嵩山)、恒山、会稽山和泰山。嵩山、恒山、泰山都是东方著名的大山。此时的统治重心主要还在北方,所以并没有选择祭祀南方的大山,只是对吴越地区相传留有大禹神迹的会稽山进行祭祀。

  到了汉初,由于实行分封制,所以各地大山的祭祀权掌握在各国手中。文帝时期借口调整诸侯王封地,将大山祭祀权收归中央,实现了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武帝独尊儒术,对儒家经典中的“五岳四渎”的说法开始重视起来。最终在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以诏书的形式确立了对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太室、北岳恒山、南岳天柱山”的祭祀。五岳的说法来自儒家经书,而五岳中的其中四岳地点是确定的, 只有南岳有很多争议,主要有霍山、天柱山、衡山三说。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尊奉的学说变了,所以对南岳天柱山的祭祀改为霍山。直到北周时期,才依据《周礼》的说法,定衡山为南岳。隋唐继承周制,自此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太室、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五岳正式确定。

  三、封禅——最高的山岳祭祀

  由山岳崇拜衍生出的最高级的国家祭祀,当是封禅礼。“封”和“禅”本是两个概念,封的本义是确定边疆,并在上面植树;后来衍生出起土筑坛,祭祀神灵的意思。禅的本义是郊野的平地,后来引申为在平地上进行祭祀活动。

  早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盟主都会进行巡狩,并召集其他部落进行会盟,来确认自己的权力。到了西周时期,正式确立了天子五年一巡狩的制度,天子在巡狩过程中,每途经一座大山,都要祭拜神灵,表明自己的权力是神授的。到了战国时期,在巡狩的基础上,齐国的儒生设计出在高山筑坛祭祀的活动,以象征王者的权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六国故地仍有很多不服秦朝统治的反对力量。为了向六国故地的民众说明自己的统治权威,秦始皇在儒生的建议下,决定巡行六国故地,并在泰山进行封禅大典,以在军事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宗教和文化上的整合。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齐地,登上泰山,寻求儒生的建议准备举行封禅祭典。但儒生的设计古拙难行,秦始皇索性撇下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登上泰山,立石碑举行封礼,下山后在旁边一座叫梁父的小山上筑坛,进行禅礼。

  自此之后,历代皇帝都十分向往泰山封禅,以求通过神灵对自己的统治合法性进行认证。但很多皇帝虽然有封禅的愿望,但一直没有实现,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真正进行了封禅典礼。

  总结

  山川祭祀是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国家祭祀。原始社会就有对于大山的崇拜,而且古人认为高山为天神所居之处,所以最高的山会受到更多的重视,也就是古人说的“岳”。“岳”在文化上象征着一方至尊。享有“岳”的祭祀权,就是与神灵直接进行沟通的象征,也就代表着对这一地区统治的合法性。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