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东汉的牛耕技术受到普遍重视,在《四民月令》中有何记载?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27浏览:64分类:历史

  从西汉开始,铁制农具已经开始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东汉初期,出现了翻车、渴乌等水利工具。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生产工具

  东汉时,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它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这种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是跟犁铧的改进结合在一起的。东汉时,已经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渐缩小,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此外,新型的全铁制的耕作工具也逐渐增多。在四川乐山崖墓石刻画像中见到的曲柄锄,是便于铲除杂草的中耕工具;四川绵阳发现的铁制钩镰,全长35厘米,是专用于收割的小型农具,操作起来很方便。

  据记载,汉献帝末年,雍州刺史张既曾令陇西、天水、南安三郡富人造屋宅水碓。可见水碓在当时已经普遍采用了。水碓是用水力带动石碓的舂米工具,它比以前用柱臼或脚踏石碓舂米,不但省力,而且效率更高。考古发掘还不断有陶风车、陶磨盘模型出土,都说明农产品加工工具有了显著进步。

  灵渠水利

  在各地发现的东汉墓葬里,经常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组合的模型,有从池塘通向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还在出口处安置闸门。汉灵帝时,宦官毕岚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创作翻车和渴乌,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

  东汉时期,不仅修复和扩建了许多已堙废的陂塘,而且又新修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如汝南地区的鸿隙陂,西汉时堙废。东汉初,邓晨任汝南太守,加以修复,可以灌溉几千顷良田。后来又不断加以扩建。汉和帝时,太守何敞又在那里修治渠道,开垦良田三万多顷。又如下邳徐县北的蒲阳陂、庐江的芍陂、会稽的镜湖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灌溉工程。

  东汉前期,各地还开凿了许多灌溉渠道,三辅、河内、山阳、河东、上党、太原、赵、魏及河西、江南地区,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区还开辟了很多稻田。黄河的治理,更是当时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公元1世纪初,黄河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地区决堤,河道南移,改从千乘(山东高宛以北)入海。河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

  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王吴的主持下,用“堰流法”修了浚仪渠,并从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黄河受两堤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终于战胜了黄河水患。此后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牛耕技术

  牛耕技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当时,一些地方官吏注意推广牛耕技术,铁犁牛耕技术已从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带推广。陕西绥德县东汉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和米脂县东汉牛耕图,证明陕北高原的牛耕技术和中原地区已没有什么不同。任延做九真太守,在当地推广牛耕,田亩年年增辟。在西汉后期发明的精耕细作的区种法,到东汉时期得到了迅速推广。

  在崔实的《四民月令》中,记述了地主田庄内精耕细作经营农业的一些情况。这种田庄的农业经营,十分注意时令节气,重视杀草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种植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并能及时翻土晒田,双季轮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