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看待牛的?《五牛图》为什么是镇国之宝?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02浏览:51分类:历史
《五牛图》由唐朝韩滉所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那么《五牛图》为什么会被誉为镇国之宝呢?下面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众所周知,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说过:“封建经济的根本在于农业”。
更不消说,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兴则社稷兴,农业废则国家危。”绝不是耸人听闻的论调。
农业生产离不开人,更离不开牛,并不是说今年是牛年,笔者刻意褒扬它。耕牛以其劳苦功劳,早就获得老祖宗的尊重和爱护。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其中载有明文:“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在古代中国,牛马的地位,当真是举足轻重。
由此又可得出结论:牛壮则农业兴,牛弱则农业废。在封建王朝,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工具,耕牛的用途不可谓不大,甚至能左右国家的兴亡。
古代诗人,常以最饱满的热情赞美耕牛。王安石是大宋的宰相,他的权利也仅次于皇帝,诗人却不忘时刻关注,田间地头的一头老牛。王安石以《耕牛》为题作诗: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睆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
朝来暮去,寒往暑来,耕牛的身影,一直出现在田间,它们只是不停地劳动,自己却得不得半分好处。执着的身影,甚至能感动大宋的宰相。
同样是生活在宋代,还有一批江湖豪客,视法理于不顾,肆无忌惮地吃牛肉。施耐庵把他们的故事,收录进那本传世名作《水浒传》当中。
此书热血与侠义齐飞,豪情共忠义一色,其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不法之徒,吃牛肉也便是常规操作。据史料记载,宋代百姓“以牛肉为上味,羊鱼次之。” 而《水浒传》中,描述吃牛肉的场景,大体有十二次。
施耐庵通过牛肉这一媒介,既表现梁山好汉的贪婪,又深化他们无法无天的本性。
在不同人物眼中,牛总有不同的意义。于整个国家而言,牛马是最硬的通货,也是国家实力的彰显与凭证。
犹然记得,刘邦建立大汉伊始,天下疲敝,民不聊生。堂堂大汉天子出行的时候,竟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而丞相也只能坐牛车上朝。
刘邦的曾孙子刘彻,统治中国之时,牛马的数量,得到空前发展,官马的数目有四十万匹之巨。“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汉武帝是个铁腕皇帝,他尤其钟爱于宝马良驹。但诸位莫要忘了,战士骑着马匹在战场厮杀,耕牛却拉着铁犁在田间劳作。
旷日持久的战争,巨大的开支,所有的重压,都肩负在百姓和老牛身上,他们劳苦功高,却又默默无闻。
《齐民要术》中说道,"赵过始为牛耕"。赵过是汉武帝时期的搜粟都尉,正所谓官如其名,搜粟都尉是管辖全国粮草和农业生产的高级农官。
赵过开创性发明了“代田法”,通过此法,农业生产得到空前发展,《汉书·食货志》就曾记载,农民以此法耕种“用力少而得谷多”。
而耕牛是“代田法”顺利实施的最得力武器。
然后,世人皆知晓卫青、霍去病,却很有少人知道赵过的大名;就像人人都渴望见到汗血宝马的英姿,却不屑于观览田间的耕牛。
《五牛图》何以成为“镇国之宝”
在诗人与书画家眼中,比之于花鸟鱼虫,耕牛的身影,同样落寞而寂寥。
可喜的是,唐朝宰相韩滉,曾经画过一副《五牛图》。这幅画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堪称中国的“镇国之宝”。因为今年是牛年,这幅画作,也曾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之上。
笔者曾经查询过,新中国成立伊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数量有1684490件之多,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1862690。
况且,故宫本身就是一件庞大的文物。区区一副画作,到底有何德何能,独领风骚千余载,还能成为“镇国之宝”。
春晚未曾言明《五牛图》的伟大之处,诸位且听道来。
首先,《五牛图》是现存最早的纸本中国画。
相较于纸张,绢帛透、韧、薄,更易于保存,是最天然的书画材料。而且绢可以随意织宽织长,更加方便拼接。
传之于后世的国宝级名作,大部分都是以绢本设色,譬如鼎鼎大名的《清明上河图》。
韩滉曾在通州为官,唐朝之通州,即今日四川达州。时至今日,达州依旧是全国最重要的耕牛基地以及苎麻产区。
达州古代先民,以苎麻为原料制作纸张。他们造出的纸,质地绵实,吸水强,又有韧性,受到当时文人的青睐。
韩滉因地制宜,以通州的黄麻纸为载体,所描摹的对象,亦是通州特产的耕牛。这是一幅包含生活情趣的作品。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绢帛可以做到历千年而不腐,再优良的纸张,也没有如此质地。《五牛图》能够保存下来,仅凭此一点,已然当得起“国宝”之名。
诸君若是观看《五牛图》,绝不会有沉闷单调的感觉。此图深具层次感,色彩的冷与暖,光影的墨与彩,在酣畅淋漓的笔墨之下,被表达地清楚明白。
但韩滉画此图,仅仅使用了两种颜色,观者依旧能看到应接不暇,诸君且说,此等水准能否当得起“国宝”之名?
此图构思简洁,笔法质朴,画面之上,除却第一、二头牛之间有一丛竹棘,再无任何衬景。但画家在牛的刻画上,却下足了功夫。
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有各自的姿容,各有各自的神态,它们不仅毛色各异,牛角亦无重复。
画家勾勒牛的线条时,用笔同样简洁,但神奇的是,观者犹然能读出耕牛的筋骨转折。
五头憨态可掬的牛儿,就如同五个各领风骚的模特,或是翘首前仰,或是回首舐舌,或者荆棵蹭痒。炯炯有神的目光,鼻口处的绒毛,皆被刻画到细致入微。
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评价此画曰:“粗笔辣手”。笔者以为,此评价未必精准,在这幅画中,简洁与精细,粗犷与内敛,被结合到严丝合缝的程度。
而《唐朝名画录》中评价韩滉曰:“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诚如斯言。
《五牛图》之评价与争议
诗圣杜甫作过一首《丹青引》,他作此诗主要为赞美另一个画家曹霸。诗中有如下四句,颇值得玩味: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韩干是曹霸的弟子,杜甫的意思是,韩干也算是画马的名家,但是他画肉不画骨,只注重外表,却不重视内在,比之于师傅,还差的太远。
照理说,杜甫作此诗,和韩滉以及《五牛图》,并没有多大关系。但诸位所不知的是,韩滉与韩干并称作“二韩”,杜甫的“画肉之诮”与其说讥讽韩干,倒不如说是笑话韩滉。毕竟他的《五牛图》,也是“画肉不画骨”。
杜甫是诗歌中的行家,于画图之艺,却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晚唐诗人顾云,便作过一首《苏君厅观韩干马障歌》,与杜甫针锋相对。诗歌开篇便火药味十足:
杜甫歌诗吟不足,可怜曹霸丹青曲。
直言弟子韩干马,画马无骨但有肉。
今日披图见笔迹,始知甫也真凡目。
顾云说杜甫不过是肉眼凡胎,他并不懂画,看不到“二韩”的好。
万幸,其余名家的眼睛却是雪亮的。《五牛图》一问世,便成为收藏的热点,宋徽宗将其收录进北宋朝廷的内府,后来者高宗赵构南渡逃亡时,亦不忘将此图随身携带。
元代书画大家赵孟,视之如同至宝,曾三题此图,写下“神气磊落,希世名笔”的题跋。
此图历经辗转,落入乾隆皇帝手中。乾隆在画上题过一首小诗:
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
舐龁讵为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众所周知,乾隆好在名画上题跋作诗,但大部分诗作了了而已,但这首诗却颇得韩滉之意图。
此诗最末一句,包含了一则典故。丙吉是汉宣帝时期的名臣,他经常外出考察民情。
某次外出,丙吉碰到街上一群人打架斗殴,他丝毫没有过问,直接走了过去。
过了一会,丙吉看到一头气喘吁吁、步履蹒跚的牛,他却停住脚步,命令随从问农夫,他的牛走了多少路,何以如此劳累。
仆人不解,问丙吉为何重畜而轻人。
丙吉解释道,打架斗殴的事情自有地方官去处理,他不必亲自过问。现在还是春天,本来不算太热,牛没走多久就热得喘气,说明现在的节气不太正常,农事势必也会受到影响,这才是他该管的民生大事。
这则典故被称作“丙吉问喘”,宰相韩滉作此图,想必也是抱着相同的心态,关心民间疾苦,而乾隆以“要因问喘识民艰”为诗,证明他还不是个糊涂的皇帝。
人们常说,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若以此论之,耕牛曾经是人类的好帮手,虽然如今它们在农事上的功用,早已不再重要。但牛为人类所作的牺牲,反而更大。
我们心安理得地饮其乳,啖其肉,报答给它的,也不过一个微不足道的生肖座次。哪怕过了几千年,牛终究还是最默默无闻的存在。
猜你还喜欢
- 11-02 宣华夫人是谁?独孤皇后为何会容忍她呢?
- 11-02 独孤伽罗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成为杨坚的皇后的?
- 11-02 高颖是什么人?为何能被称为“隋朝第一功臣”呢?
- 11-02 蜀汉灭亡到东吴灭亡,这期间三国的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1-02 赤壁之战曹操有没有出尽全力 曹操为什么会溃败
- 11-02 杨坚为何会推崇一夫一妻制?他的目的是什么?
- 11-02 姜维掌管蜀汉军事大权后做了什么?他的北伐是如何进行的?
- 11-02 阿巴亥作为努尔哈赤的老婆 努尔哈赤临死前为何要她殉葬
- 11-02 陈霸先死后,他的儿子结局为何那么惨?
- 11-02 清朝既然不得百信民心 清朝为什么还能维持近三百年时间
- 11-02 于谦为什么会遭人嫉恨?他最后为何含冤遇害?
- 11-02 古人要想进京告御状的话 古人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