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偷偷养了三千死士,为何没有暴露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02浏览:40分类:历史
司马师偷偷养士的这件事情,记载在《晋书》中:“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头天晚上把这件事给两个儿子说了。两个儿子是截然不同的反应,一整晚都没有睡觉。而司马师不但像平常那样呼呼大睡,而且第二天早上就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并且突然就冒出了三千人来。大家问他,才知道他原来早就在“阴养死士”。
因此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司马师偷偷地养这么多死士,他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不会被人发现吗?
实际上,当我们在读这段史料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段史料太具有文学描写的成分了。这就是一段人物对比描写的写法,拿司马昭与司马师进行对比。司马昭是一个稍微有点胆小怕事的人,竟然吓得整晚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睡得很好。司马昭睡不着,可是一整晚,他却又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在床上滚来滚去而已。根本没有为政变做过什么积极的建设性的事情。司马师呢?很早就知道他爹会发动政变,因此早早就做好了“阴养死士”的准备。头天晚上还睡得很好,一点儿都没有心理负担。第二天布置准备,安排得井井有条。
由于这一段话太像把司马师与司马昭进行对比的文学描写,因此便让人感到,这一段似乎太具有文学描写性。而因为太具有文学描写性,因此其真实性,便非常值得怀疑了。
鲁迅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史家之绝唱”,就是说《史记》的史学价值很高。所谓“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史记》实在是太像一部文学作品,太像一部像《离骚》那样的,需要依靠想象来完成的文学作品。《晋书》当然不是史记,不过,却也有着像《史记》一样的文学描写特征。
那么,是不是说,因为这一段描写文学性很强,因此是史学家虚构的,很不真实呢?
这一点也不一定。实际上,如果从司马师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完全是做得到这一点的。司马懿去世,他接过司马懿手中的权力,稳定了政局。后来,当朝廷中又有人不满时,他发动了一次政变,不但杀掉了政敌,而且还换了皇帝。尤其是在临终前,冷静地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司马师实际上是一个心思缜密,能力突出的人。若不是后来在战场上被人射中眼睛,意外身亡。那么,最终夺取曹魏江山的人,可能就是司马师,拖不到司马炎的时候了。
而他的弟弟司马昭就没有他强悍,在夺权问题上也没有他干净利落。有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既说明司马昭有野心,但是同时也说明司马昭做事不利落,优柔寡断,搞得天下人都知道他要夺权了,最终他却还是没有夺权。
司马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还说明司马家族想要夺取曹魏的政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至少史书上写这么一句,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司马懿最终夺权,是被逼迫的结果。司马懿是一个能力卓著的人,但是从曹操开始,他就被猜忌。曹操当年就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会“久居人下”,因此还曾提醒曹丕注意。曹丕当然一直重用司马懿,但是他托孤的时候,却把司马懿排在最后。后来曹叡又在托孤的时候,也把司马懿排在最后。这些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打压。曹爽上台以后,就联络各方,极力打压司马懿,把他从太尉变成太傅,夺了他的兵权。可见对司马懿的打压,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我们当然不否认曹氏家族一直在打压司马懿。但司马师“阴养死士”这件事,也说明司马家族早就做好了造反夺权的准备了。
至于司马师的这些“死士”养在哪里,这些人是由什么构成的,其实也不难猜测。由于司马家族长期统领军队,多次在外面打仗。因此,这些士兵,很大一种可能是来自于司马家族的嫡系军队里。为了方便造反,让他们装成老百姓,散落民间,然后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因为他们是经过司马师精挑细选的人,因此他们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最终没有一个人暴露。这也说明司马师做事,确实是相当缜密的。
不过,由于曹爽这个人太怂,再加上司马懿父子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又获得了太后在政治上以及太尉在军事上的支持。因此,实际上这些死士,在政变中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司马懿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用哪些计谋夺取曹魏江山?
- 11-30 司马懿仅有三千死士而已,曹魏旧部为何不起兵反抗?
- 11-30 姜维是如何跳槽的?姜维跳槽后曹魏这一方是什么态度?
- 11-30 于禁这位曹魏五子良将,为何在晚年时期却忧郁而死?
- 11-30 在司马懿选择造反时,曹魏大臣和军队为何会集体倒戈?
- 11-30 同为蜀国五虎将,张飞的后人为何却被曹魏封了侯?
- 11-30 明知面对曹魏要处于绝对下风,诸葛亮为何还要“穷兵黩武”?
- 11-30 蜀汉被曹魏灭亡后,东吴因为谁的坐镇支撑了17年?
- 11-29 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后世认为到底谁才是正统王朝?
- 11-29 司马家族成功篡夺曹魏政权,有着怎样的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
- 11-29 直到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时,为何不见曹魏大臣站出来反抗?
- 11-29 东汉末年时颍川士族赫赫有名,其“四大名士”为何都在曹魏?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