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在汉晋唐宋时期皇帝名字大多是单字,有何讲究?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01浏览:59分类:历史

  古人讲:“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可见古人对于一个人姓名的重视程度。让历史屋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仔细回顾古代人名不难发现,汉、晋、唐、宋时期,大部分皇帝都是单字名,其中又以两汉最为严重,不仅有多达23位皇帝为单子名,而且官员、百姓大多也取单子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长的时间里,单字名如此流行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学者做专门研究,例如黄清敏的《汉晋人物单名现象试探》,又如魏斌的《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意义》。通过这些文献,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

  网上有说法认为,单子名之所以会盛行,源自于《公羊春秋》中提出的“二名非礼”。该理论则源于孔子在删定《春秋》时,经常故意将两字名改为单字名,例如将“仲孙何忌”改为“仲孙忌”,因此战国时期经学家公羊高便认为,这是孔子认为“二名不合礼”。

  于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二名非礼”的观念开始渐入人心,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抗拒二名,使得单字名开始逐渐流行。而到了王莽执政时期,他更是严厉推行“二名非礼”学说,甚至建议汉平帝将“刘箕子”改为了“刘衎”。

  在王莽的大肆推行下,不仅当时汉朝国内掀起了改名热潮,就连匈奴也是深受影响。例如《汉书·王莽传》有载,“(匈奴单于)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就连匈奴单于也因此将名字改为了单字。

  不过,这种说法似乎很难站得住脚,原因在于汉武帝之前,单子名便已经大规模流行,例如西汉开国功臣之中,萧何、张良、曹参、樊哙、韩信、英布、陈平、周勃等等,几乎很少见到双字名者。

  那么,为何单子名在秦汉以后会突然如此盛行呢?汉昭帝本名刘弗陵,却在继位后改为单名“弗”,而原因便是“以二名难讳故”。而黄清敏的《汉晋人物单名现象试探》同样认为,秦汉以来单字名之所以如此多,主要便是秦汉以来避讳制度发展的结果。

  我们知道,避讳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开始流行,那么为何周朝时期双字名如此之多,而秦汉以后就少见了呢?原因便在于先秦时期的避讳并不严格,先秦著作《礼记·曲礼》有载,“礼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避讳可以不用注意同音字和读音相近的字,遇到双字名只要不把两个字同时使用,便也不算违礼。

  举个简单的例子,孔子的母亲叫做“征在”,孔子平日里可以单独使用“征”字或“在”字,只要不同时使用“征、在”两字便不算违礼。然而,到了秦汉时期,皇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威严,避讳制度开始愈加严苛,不仅同音字和近音字不能使用,遇到双字名更是两个字都要避讳,而且就连皇族和外戚的名字都要避讳。例如汉武帝名叫刘彻,民间便只能将“车辙”改为“车通”。又如王政君的父亲名叫王禁,“禁中”便被改称“省中”。再如寿张县本名寿良县,便是为了避讳光武帝叔父的名讳而改名。

  然而,由于秦汉以来的避讳制度越来越严厉,这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需要避讳和更改的文字必将越来越多,结果便很容易引发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等混乱,甚至连古书名字都得更改,如将《春秋》改为《阳秋》,《庄子》改为《严子》等。

  于是,为了尽量避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汉朝以后的帝王基本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1、大量采用单名。毕竟单名比双名的讳字要少一半,而从帝王世系来看,两汉二十四帝绝大多数都是单字,曹魏五帝、蜀汉两帝、东吴四帝全为单字,两晋从司马炎到司马德文,十五帝中仅有两人为双字。根据统计,从西汉至东晋的六百多年间,四十九位帝王之中只有五位的名字是双字(其中西汉三位皇帝中两位在即位之后都改为单字),单字名占比达到90%。唐宋两朝同样如此,除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绝大多数采用单字。

  2、大量取用生僻字。由于这些字平时并不会用到,自然也就起到了一定天然避讳的作用。例如西汉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平帝刘衎,又如东汉章帝刘炟、和帝刘肇、质帝刘缵,再如曹魏明帝曹叡、曹髦等。这点在明朝尤其体现的尤为明显,以至于大家趣称朱家子孙的名字完全就是个元素周期表。

  如上,名字取单名就是为了方便避讳,帝王如此、普通家人也是如此,于是,为了方便百姓避讳和家中晚辈避讳,不仅皇帝开始大量使用单字名,就连普通百姓家中也开始流行单子名。

  不过,唐朝以后虽然帝王依旧以单名为主,但民间双字名却开始再度流行,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东晋后期人们的取名习惯。当时,大家习惯在单名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虚字,例如名字后加“之”字,单名前加“道”、“僧”等字,而这些虚字是不需要避讳的。正如陈垣指出的:“晋王羲之子知名者五人:曰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徽之子桢之,献之嗣子静之。祖孙父子,皆以‘之’为名,不以为嫌也。宋王弘子僧达,孙僧亮、僧衍,从子僧详、僧绛、僧虔,从孙僧祐,叔侄皆以‘僧’为名,不以为嫌也。”而这或许对唐朝以后字辈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同字辈取名时,表示辈分的“字”也不在避讳之列。

  二是“永嘉之乱”后,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对汉族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大多保留着本民族的名字而不用单名,或者姓用汉族之姓,但名字却仍用本族的多字。如拓跋力微、拓跋沙漠汗、尔朱羽健、沮渠男成、乞伏益州、周昌朱等,正如沈德符说,“(单名)至魏晋后,渐不复然,至五胡盗中原,胡名遂用三四者”。以至于汉族也受此影响,双字名开始逐渐复兴,例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齐高帝萧道成等。

  综上所述,汉、晋、唐、宋时期皇帝之所以大量取单字名,主要是为了方便百姓和家族避讳,而由于五胡乱华后的民族大融合,以及唐朝后字辈的开始兴起,唐宋时期皇帝虽然仍主要以单字为主,但民间双字却已经开始再度流行。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