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世民为什么不加固长城以抵御突厥?他有何考量?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01浏览:34分类:历史

  突厥对中原王朝而言,一直是巨大的威胁,曾有大臣提议加固长城以抵御突厥的入侵,可是李世民却拒绝了,为什么会这样?下面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世民之所以拒绝加固长城,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唐朝军力强盛,习惯于主动进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唐朝袭承了南北朝和隋朝的传统,没有用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概念。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对于古代中原王朝来说,北方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中国古代向来是农耕文明为主,这就使得中原王朝对北方草原没有扩张的需求。草原那种地方,就算打下来也不能种地,为什么要去占领呢?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游牧民族资源匮乏,羡慕中原王朝的丰富资源,所以总想着发动战争,南下掠夺资源。

  所以,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政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既然一定要打仗,那怎么打就是一个问题了。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修城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城墙不一定要很高,但是可以起到一个阻拦的作用,可以让中原王朝占据有利的防守优势。于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北方的几个大诸侯国,就开始纷纷修建边境墙,阻拦游牧民族南下掠夺。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同样延续了这个策略。而且,秦始皇做得更加夸张,干脆将几大诸侯国建造的边境墙,全都连了起来。于是就建成了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建好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再想南下掠夺,难度就骤然提升了十倍不止。于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间,同样开始进行战斗和兼并。在经过十几年的战斗后,最终,匈奴人脱颖而出,成为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匈奴变强的同时,中原这边则完成了由秦朝到汉朝的转变。到了汉朝之后,北方的匈奴开始越发强大,经常南下侵略袭扰。为了搞定匈奴人,汉朝在最初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尽可能地与匈奴人缓和矛盾。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空前强大,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

  最终,汉武帝打服了匈奴,但同时汉朝自身也国力大损,不得不停止对北方草原的战争。而在汉武帝之后,后面连续几任汉朝皇帝,又连续压制匈奴的发展,终于彻底让匈奴崩溃了。最终,一部分匈奴人选择西迁,向欧洲那边运动。而另一部分匈奴,则选择臣服于汉朝。

  汉匈战争,看起来是汉朝赢了。但实际上,汉朝依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求。

  只要那块地方还在,就算没了匈奴人,其他民族也会逐渐占领。只要中原王朝不能在草原上种地,不能长时间占领草原。那么,暂时打垮草原政权,就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不过,汉朝的这次进攻,还是比较有效的。至少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北方游牧民族都不敢再轻易南下,不敢再招惹中原王朝。

  再之后,就到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中原王朝因为自身的原因,开始陷入严重的内战。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一直是一个被大书特书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时代,因为战乱实在是太多了。三国时代,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中原文明的整体实力,也在迅速衰弱。

  不过好在,当时统一北方的曹魏,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单凭曹魏一家,也足以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窥探。所以三国时代,并没有出现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入侵的事情。

  三国之后,便是西晋。

  到了西晋之后,西晋刚刚统一天下没多久,内部就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几个司马家的王爷,为了争夺大权,开始互相内斗。为了夺取最高权力,这些司马家的王爷们,甚至不惜从边疆调兵,导致边疆空虚。再加上当年曹魏为了方便管束这些游牧民族,直接将这些游牧民族迁往内地。所以,当中原开始再次内战,并且陷入空虚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就发现了机会,然后趁势而起,直接灭了西晋。

  接下来,无疑是一个更糟糕的时代。

  残存的西晋士族,衣冠南渡,去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北方则是被那些游牧民族占领,先后建立了政权。光是有名有姓的政权,就多达十六个,所以后世史称十六国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中原和草原文明的界限开始模糊,长城不再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分界线。有的政权,地盘可能一部分在中原,另一部分在草原。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大家借助长城去战斗的思想,就开始渐渐淡化了。

  长城内外,都是自己的地盘,那长城还有什么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时候,这种情况则进一步持续。中原地区出现了上百年的南北对峙局面,而北方政权,往往也有一部分草原地盘。所以,在整个南北朝时期,就没谁会想着凭借长城进行防御战斗。

  南北朝之后,就到了隋朝。

  而在隋朝出现的同时,北方草原上,一个新的霸主,也开始渐渐崛起。

  这个新的霸主,就是突厥。

  虽然是新任的草原霸主,但和隋朝比起来,突厥的那点家底还真不够看。因为隋朝本身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北周则是在西魏、北魏的基础上建立的。北魏本就是由草原民族之一的鲜卑人建立的,骑马打仗的本事那是很强的。

  所以,对于突厥,隋朝就只有一个态度。

  揍他!

  在揍突厥的同时,隋朝一边派大军北上征战,一边使用计谋在突厥内部分化瓦解。最终,突厥直接因此分裂,变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东突厥的地盘,一般就是传统的北方草原;而西突厥的地盘,则是靠近中亚那边的草原。

  经过这样一番分化打击之后,隋朝轻松取得了胜利。而当时在位的隋文帝,也被北方草原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然后,隋文帝就死了,隋炀帝登基了。

  隋炀帝登基之后,一通乱搞,搞得国内民不聊生。最终,隋朝内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很多隋朝贵族也纷纷起事,隋炀帝本人更是被麾下的禁军给勒死了,隋朝也就此灭亡。

  然而,就在隋炀帝被麾下禁军勒死之前,隋朝的大贵族李渊,已经率先起兵,一路打向长安。在隋炀帝去世仅仅一个多月以后,李渊便在长安登基,唐朝自此开国。

  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还仅仅只是占领的关中地区而已。整个中原当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甚至还有好几家割据势力,势力不比李渊弱多少。所以,李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收拾各地的格局枭雄,彻底统一天下。

  同样是在这个时候,北方的突厥人,也看到了机会。

  原本在隋朝那会儿,突厥已经被打服了,根本不敢轻易南下。但是如今隋朝已灭,中原已是四分五裂,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西突厥那边,因为距离较远,暂时插不上手。但是东突厥就不一样了,随时可以进攻。不过巧合的是,当时东突厥内部,也正处在汗位交替的过程当中,所以就没抓住这个机会南下。

  当然,就算自己不能南下,在中原扶持几个傀儡,还是可以的。对于突厥来说,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反倒是一个分裂割据的中原,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隋末北方的几大割据势力,纷纷向突厥示好,请求突厥的支持。比如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人,就全都和突厥有联系。

  就连李渊,在起兵之初都曾派人去征求过突厥的支持。而这段历史,后来也一直被李家当做自己不愿回顾的黑料,被视作是一段丑闻。

  不过,突厥人分化瓦解的计策,最后并没有成功。因为李家当时能打的猛人实在是太多了,从李渊起兵开始,仅仅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六年之后,整个中原就基本都已经被李家统一了。而此时的突厥,刚刚解决了内部的矛盾,却已经错过了南下的最佳机会。

  也许是老天爷觉得唐朝当时的猛人实在太多,这样对突厥太不公平,所以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在唐朝统一天下之后,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展开了残酷的内斗。两人之间的储君之争,甚至一度使得唐朝再度出现分裂的迹象。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抢先下手,在玄武门干掉了李建成,然后逼迫李渊禅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机会来了!

  当时东突厥这边掌权的,是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在听说唐朝内乱之后,意识到自己终于等到了机会,当即率领大军,越过长城,直击长安。

  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八月初九,李世民完成登基仪式;八月十九,突厥南下入侵,兵临泾州。

  泾州,距离长安只有四十里。

  而此时的长安城内,因为先前李世民和李建成内斗的原因,兵力极度空虚。整个长安城,只有数万兵力。甚至有很多专家进行考证,认为当时长安这边,只有不到两万守军。而突厥那边,则是号称二十万大军。

  面对突厥人的到来,当时唐朝很多官员,都已经提出了要迁都的构想。认为留守长安,最终一定会失败。然而李世民在经过仔细思考之后,却力排众议,坚持抵抗。

  多亏了李世民的坚持,要不然的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而是又一个南北朝了。

  留下的勇气固然可贵,但问题是,仅凭两万守军,如何挡得住突厥的二十万大军呢?

  关键时刻,李世民展现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过人的勇气。

  李世民先是构筑外围防线,任命麾下头号猛将尉迟恭领兵,去泾阳阻击突厥的先锋部队。在经过一场战斗之后,尉迟恭不负众望,大败突厥先锋。斩首一千,并且生擒了对方的主将。

  泾阳之胜,使得突厥方面开始出现误判,误以为长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空虚。不过,来都已经来了,突厥自然不可能就此退兵。两日之后,突厥大军兵临渭水河畔,军旗飘摇数十里。

  面对突厥的大军压境,接下来的李世民,操作惊为天人。

  李世民没有直接派大军进攻,而是唱了一出空城计。李世民仅仅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几人,便前往渭水河畔,和颉利可汗隔河对峙。

  六人,对峙二十万大军。

  而且李世民带的几个人,基本上都是文官。

  见到李世民仅率几名亲随而来,再加上对岸唐军军容整齐,丝毫不显慌乱。而之前的泾阳一战当中,唐军又是大获全胜。这一系列的操作,终于让突厥那边彻底产生了误判:长安其实并不空虚,而是防守极为完备。

  打肯定是不敢打了。

  于是最终,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长安边上的渭水便桥上,签下了一份和平协议,后世史称‘渭水之盟’。签完和平协议之后,突厥开始撤军。原本危如累卵的长安,也就此转危为安了。

  不得不说,渭水之盟,真的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六人,逼退二十万大军。

  不过,对于李世民而言,渭水之盟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反倒被他视作奇耻大辱。李世民自掌兵以来,除了当年在陇西因为自己生病,打过一场败仗之外,一直不曾有过败绩。这次被突厥堵在家门口签订了和平协议,对李世民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要李世民修长城。效仿当年的秦汉,以长城抵御北方突厥的南下。

  对于这个提议,李世民自然是选择了拒绝。一方面,之前的南北朝和隋朝,就一直没有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习惯。而李世民这种战争狂人,更是喜欢直接开干。要是修长城被动防御的话,那还不得让李世民憋屈死?

  另一方面,唐朝当时其实并不弱。渭水之盟的时候,突厥之所以能一口气兵临长安,主要是因为当时唐朝的精锐大军,大多布置在南方,以防江南发生叛乱。再加上李世民初登皇位,对于地方上的控制还不是十分如意。如果单算军队数量的话,当时唐朝可以轻易征调百万大军,根本不怕突厥那二十万大军。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被动防御呢?

  正面硬刚就是了!

  接下来的两年里,李世民为了洗刷屈辱,开始积极备战。反观突厥那边,撤军之后,运气越来越差。先是内部再次出现矛盾,联盟分裂。然后北方又连续下大雪,让突厥部落折损严重。

  于是,三年之后,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领唐军北上,直击东突厥王帐。最终,唐军大获全胜,不但一战击溃了突厥的全部精锐,还活捉了颉利可汗。

  或许,对于当时的李世民来说,突厥的进攻,都算不上是两个同等级文明的战斗,更像是一个反叛的地方势力,趁着中央空虚,钻空子打到了首都。

  秦朝汉朝的时候,或许习惯性认为,北方草原不是中原王朝的地盘,所以要修长城进行抵御。而李世民那个时代,可能更习惯认为北方草原也是唐朝的地盘,所以对于修长城抵抗这种事情,自然也就没什么兴趣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