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七夕节有哪些传说?与农耕文化又有何联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01浏览:55分类:历史

  七夕节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关于七夕,有诸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美妙诗词,有“织女牛郎千年传说”的悲情和浪漫,更有“穿尽红丝几万条”的男耕女织的工作分工。本文从七夕的习俗,浅谈七夕和农耕文化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星座和传说: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指农历七月初七的这一天,因为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近些年,也有人称它为中国的情人节。关于七夕节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小雅·大东》中诗句记载: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

  这是在中国的现有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织女”和“牵牛”,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织女”和“牵牛”是两个不同的天文星体,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其中,星象文化是中国古老的一门学问,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形象而来,能体现出在农耕社会,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关于牵牛和织女星,中国古籍中记载较多,《汉书·地理志》记载:

  粤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

  也就是说,古代,把牵牛星和织女星连成一气,作为天文上对星星的分野。

  因为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文化,织女星和“织”联系起来,成为广大女子心中的神,很多女子因为想拥有一双织布的巧手,而祭拜织女星,织女星由此变成了“天线娘娘”“七星娘娘”,最后,演变为了“七仙女”。

  七夕节,就不得不提到凄美的爱情故事,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实际上,这个故事最早来源于中国的“孝”文化,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刘向在《孝子传》中首度编纂董永的故事,在《搜神记》中有详细记载,在《二十四孝》中也有“董永卖身”。故事的大概是:孝子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了天上王母娘娘的小女儿七仙女,七仙女私自下凡,通过老牛的帮助,和董永喜结连理,两人男耕女织,辛勤劳动,还清债务,并且生了一双可爱的子女。后来惊动了王母娘娘,将七仙女抓回天宫,情急之下,老牛载着董永和孩子一路追赶,被王母娘娘用金簪划了一条银河阻隔。最后,每逢七月初七,董永和七仙女就被允许在鹊桥两岸相会。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七夕节流传上最广的民间传说。

  二、男耕女织:七夕节和传统的农耕文化

  古代人类进入父系氏族之后,男女在社会劳动中分工逐渐分化,在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家庭分工模式。从董永和七仙女“男耕女织”,辛勤劳作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协作模式,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并且,对瞻仰老人、抚养孩子,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方面,都有较为“正能量”的精神,因此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经久不衰,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体验和美好愿望。著名的黄梅戏《天仙配》,也是在吟唱男耕女织的古代和谐生活。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比喻成农耕社会两种不同付出,产生了信仰。比方说,如果七夕这天晚上,银河的光亮昏暗,那说明秋天一定丰收。如果银河光亮太耀眼,则说明秋收的粮食要减产。

  在古代的劳动分工中,女子要承担家庭中的纺织、缝补、绣花等工作,因此每到七夕晚上,女子们都会相继走出房门,来到星空之下,对着织女星默默祈祷,希望天上的织女能够眷顾,赐自己一双巧手。因此,才有“乞巧”一说。在唐诗《乞巧》中: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种“家家乞巧”的情形,体现了古代女子对于乞巧节的真诚期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节对女子来说,不仅仅是“乞巧”了,他们除了祈求一双巧手之外,还把其他愿望一并说与织女听。例如,希望嫁一个好郎君、希望父母多福多寿、希望孩子平安快乐,希望上天能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容颜,希望风调雨顺等等。乞巧节的民俗因此便丰富起来。

  三、七夕节独特的农耕民俗

  七夕节的民俗多种多样,各地的风俗也不尽相同。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流行栽种豆苗。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七夕的一些农耕习俗,最后再介绍栽种豆苗习俗。

  1.穿花衣

  在七夕这天,要给草人穿上花衣服,谓之“穿花衣”,称之为“巧姑”,象征纺织手艺精巧。

  2.储七夕水

  七夕据说是七仙女下凡的日子,河水充满灵气。在早晨鸡叫声响起时,各家都到河边去取水储存。据说七夕这天储存的能够“治疗百病”、“延年益寿”。

  3.为牛庆生

  牛是农耕社会中的主要生产力,有因为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中,老黄牛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天被人称为“牛的生日”,很多地方的民俗会把牛角上挂上许多花朵,用来庆祝老牛的牺牲精神。

  4.听悄悄话

  七夕夜里,传说在瓜棚、葡萄架下,能够听到子女和牛郎相会时的悄悄话。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仰慕之心。

  5.栽种豆苗

  在古老的黄土高原,栽种豆苗是七夕的一个古老民俗。每逢七夕之夜,女子们便用一个小巧的陶盆,娶一盆清水,栽种豆苗,包括豌豆、绿豆等豆类。当然,也有麦子、青葱等其他作物。目的是要用七夕之水,将盆中的作物培养成苗,并且种植在土地里,谓之“种生”。也有一些民俗是“剪豆苗”,把长得最旺盛的豆苗用剪刀剪掉,预示这来年的丰收。但种豆苗,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定情信物。

  假若女子有心上人,待豆苗长成,可送于如意郎君。这种古老的定情方式,不仅体现出了最古老的“耕织文化”,更能衬托出爱情的朴实和真诚。我若生活在古代,也定会送一盆豆苗与我的“董永”。

  七夕的民俗有很多,以上介绍五种民俗,都是和农耕文明有关。这和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致相同,都是在劳动人民长期探索中诞生的节日民俗。

  四、七夕和农耕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七夕节,是乞巧的节日,是爱情的节日,更是农耕文明的节日。这个节日包含了“男耕女织”中每一个角色的美好期盼,七夕和农耕文化对我们有三点启示:

  第一,七夕节文化源远流长,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这既体现出古代人民对于忠贞爱情的向往,更体现出中国传统的耕织文化。从七夕节,能够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古代的文明和耕织文化的交融。

  第二,七夕节这天,女子“乞巧”,男子期盼丰收,其节日意义远远超出爱情范畴,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丰衣足食的热切期盼。从七夕节也能映射出,中国其他传统节日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关系,更能提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第三,七夕节民俗众多,大多涉及农耕文化。虽然如今到了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但农耕文化带给人类的经验积累和升华,对当今仍有重大影响。

  七夕节有着古老的农耕文明的痕迹,同时,形成诸多七夕民俗。借七夕节之际,祝愿广大劳动人民丰衣足食、祝愿劳动社会和谐繁荣。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