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杨恽是丞相之子,为何却会遭受“腰斩”之刑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1浏览:47分类:历史

  司马迁因为替投降的李陵辩护而遭受腐刑,然而他的外孙杨恽比他更为倒霉,因为在汉宣帝时期遭受了酷刑“腰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背后的原因,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他在被罢官之后给曾经的好友孙会宗写的一封信,没想到竟成为了促成其腰斩的重要物证,可以说这一封《报孙会宗书》就是压死杨恽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恽的获罪,大难不死却不知收敛

  说到杨恽,他除了有司马迁外孙这一个身份之外,他还是丞相杨敞之子,年少就有轻财好义的名声,在当时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士,深得朝廷器重,担任郎官。

  按照常理来说,其在朝堂上有顶级的官宦势力,还和掌握史书修撰的“史官家族”有关,自身名声也不差,这样的人物在汉朝应该是顺风顺水才对,怎么会被罢官,甚至差点被处死呢?

  这与其“臭脾气”有关,杨恽的性格与司马迁有些相似,但却比较偏激,行事也比较阴狠,得罪了太多的人。

  根据史书的记载,杨恽在仕途上的表现更像是一个不畏强暴的直臣,敢于冒死进谏。当然,这种行为也和其背后的强大势力有关,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真的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对其进行严重的处分。

  最为重要的是,“霍氏”谋反一事就是杨恽揭发的,而霍光和其父亲杨敞却有深厚交情。杨恽在这件事情上表现了其忠诚的品质,事后被封侯,也自此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这种的“告密”行为仿佛让杨恽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于是同僚中有人得罪了自己,他便专门去搜集人家的罪证,然后打击报复,所以得罪了非常多的人,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戴长乐”的。

  戴长乐是汉宣帝流落民间时认识的旧友,登基后任命其为太仆。他曾经对别人说自己亲眼见证过汉宣帝登基的全过程,可能在吹嘘的时候还有所表演,于是就被人告了一状,理由是他为其他人演练祭祀等仪式,意图谋反。

  戴长乐下狱之后,怀疑就是与他有过节的杨恽告密,于是就写了一封揭发杨恽罪状的上书,记载了杨恽的一些诽谤朝廷和皇帝的罪行。

  比如,杨恽见到“高昌侯车奔入北掖门”的时候,就对别人说,曾经也有人这么做过,结果门塌了,马死了,最终汉昭帝驾崩了。最终还来了一句“今复如此”,一切都是天时注定的。

  再比如,杨恽曾经观览皇宫中所挂的古今帝王画像的时候,指着“桀”、“纣”说,如果天子经过此处的时候,能回想二人的恶行,反思自己的过错,那就可谓“得师”了,但对尧舜等贤王却只字不提。

  诸如此类的话语杨恽确实说了不少,甚至还用过“亡国”等事迹来讽喻当今,语言可以说相当不讲究。

  于是,杨恽被认定为“大逆不道”,其罪也当死。

  汉宣帝感念二人的情谊和功劳,不忍心杀死他们,于是就将其贬为庶人,连家产都没有抄没,可以说是比较宽厚了。

  但杨恽回家之后表现出了极大的怨念,大有一种以“破罐破摔”的行为来进行无声反抗的举措,这也引起了其好友安定太守孙会宗的注意。

  孙会宗出于好心,写信给杨恽,劝他收敛一些,不要为自己招惹祸端。可杨恽非但不领情,反而写了一封回信,不仅怼了孙会宗的一番好意,更是“阴阳怪气”地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

  也是巧了,有一次发生了日食,有人举报说是因为杨恽对朝廷怨怼愤恨所引起来的。在搜查他家的时候,这一封回信被汉宣帝看到了,这才有了“腰斩”的结局。

  那么,在这封信里,杨恽都写了什么内容呢?

  《报孙会宗书》写了什么内容?牢骚怨怼

  杨恽被罢官之后,开始了兴产置业的举动,且非但不加掩饰,反而大张旗鼓,日夜招引宾客,饮酒聚会。

  孙会宗正是看到了他这样的行为,才写信告诫他,大臣获罪之后应该表现得战战兢兢,有所悔恨,即使不面壁思过,也不能过分招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皇帝有怨愤,容易招惹祸端。

  杨恽见此,在《与孙会宗书》中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阴阳怪气地“辩解”,实际上就是表达了自己对罢官的不满。

  他先是说了自己之前得意的经历,年少成名,位在列卿,爵当通侯,在朝堂之上有匡扶社稷,以宣德化的理想和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形象。

  但笔锋一转,却点明自己是因为一点捕风捉影般的流言获罪,甚至差点被灭族。本来他都以为必死无疑了,不想还能得以活命,这都有赖于陛下的“圣明”。

  这是典型的“正话反说”,表现了浓浓的怨愤之情。紧接着,他再次以同样的手法“辨解”自己敛财、欢宴的行为。

  他说,自己既然已经被贬为庶民了,那么就当一个普通的农民努力耕种,给陛下多交点税,这才是悔过的表现,所以才会努力地购买田地。

  而他家乡是秦地,所以喜欢玩弄一些本地的乐器;可妻子等是赵地之人,所以也会其他地方的音乐;还有一些奴婢舞姬一类的,在农闲时分寻点乐趣也是正常行为。

  这些话所表露出来的“怨愤”就相当浓厚了,以明显的谎言来愚弄他人,实际上不是为了自我辩解,而是为了表达不满的情绪。

  甚至他还将自己行“商贾”之事解释为自污名声,让世人都了解自己就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势利之徒。继而发出了感慨: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杨恽“狡辩”说,自己已经低到尘埃之中了,竟然还有人说他的坏话。那他获罪的缘由更是可想而知了,明显是受到了冤屈。

  更为严重的是,杨恽在《报孙会宗书》的结尾处通过讽刺孙会宗“人云亦云”般劝诫自己,表露出对整个时代的不满,认为此乃浑浊乱世,抨击汉宣帝为不辨贤愚的昏君。

  于是,在一次日食发生之后,有人说这是杨恽怨愤所致,抄没其家果然搜出了这样一封书信。汉宣帝看到之后极为愤怒,最终以大逆无道的名义将其腰斩,妻子流放,侄子免为庶人,甚至孙会宗也因此而免官。

  有人将杨恽《报孙会宗书》比作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是不太恰当的。这篇书信其实和秦代李斯的《狱中上书》如出一辙。

  李斯在下狱之后曾给秦二世写了一封上书,在其中将自己担任秦国丞相以来,拓土开疆、歼灭六国、一统文字、树立秦王威望等等行为总结为“七大罪”,说任何一条都足以成为其死罪的明证,能苟活至今都是奇迹。

  这是典型的战国策士辞锋,以“反话”的形式来讽谏君王,达到自我辩解的目的。只不过效果并不好,李斯和杨恽最终都得到了“腰斩”的结局。

  实际上,《报孙会宗书》如果只作为汉代散文作品来说,其行文笔法、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可以说是有汉一代的上乘之作,不比其外祖司马迁《报任安书》逊色。

  但从精神境界来说,这篇文字充斥了“怨愤”之情,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以及以自我为中心却有意忽略事实的行为,是落了下乘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