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能与齐晋争霸的楚国在战国后期为何会渐渐落幕?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1浏览:43分类:历史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以上问题历史屋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楚人在立国之初祭祀祖先时,穷的连一头牛都拿不出,只能偷偷的在鄀国盗了一头小牛来祭祀祖先,由于怕鄀国小牛的主人找来,就连夜宰杀后祭祀,楚国之弱之惨可见一斑。

  但任谁都难以想象,二三百年之后,楚国强大到了让中原诸侯颤抖的地步,与齐国、晋国争霸100多年。尤其是齐桓公去世后、城濮之战前,中原曹国、卫国、陈国、蔡国、宋国(后又反叛楚国,城濮之战的导火索)都向楚国以结盟的形式臣服,楚国的势力让齐晋秦等都感到窒息。城濮之战前,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对与楚国直接决战非常犹豫,担心打不过楚国,在楚国主力撤回后,晋文公才决定与楚国偏师决战。楚国与齐晋争霸时,虽说以失败居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楚国一直都是春秋第二强,存在感非常强,谁都不能轻视楚国。

  然而进入春秋晚期与战国之后,楚国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在与强国的战争中,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显赫战绩,甚至还被吴国攻破都城,被魏国庞涓夺取战略要地,被秦国屡次戏耍教训.......可以说,战国时代的楚国,整体存在感不强,时代的主角先后是魏国、齐国、赵国、秦国,楚国与燕国差不多都属于昙花一现的强大。

  那么,春秋时楚国堪称锐不可挡,为何战国时楚国存在感不强,乃至给人“弱不禁风”的感觉?

  晋楚争霸百年,彼此消耗国力

  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之前悲愤怒吼“既生瑜,何生亮”,但对春秋中后期的楚国、秦国等而言,他们比周瑜更悲催,因为当时属于“先有瑜,后有亮”,齐桓公去世之后,晋文公立即出现,根本不给其他国家什么机会。尤为重要的是,晋文公死后,晋国并未衰落,在之后百余年中,晋国一直是春秋霸主国。

  城濮之战开启了晋楚争霸百年的序幕,实则是楚国挑战晋国霸主地位,但除了楚庄王时楚国赢两场、输两场之外,其他时间全部败北,可谓是屡战屡败。晋楚争霸前期,双方战场主要在第三国,但在中期晋国多次攻入楚国,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焦夷之战、湛阪之战、晋破楚方城之战等,将战火烧到了楚国境内,这对楚国的破坏可想而知。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对晋楚都是一种煎熬,都是一种国力消耗。

  除了战争直接破坏之外,晋国还使出了不少阴招,最典型的有两个:首先,晋悼公时期采取三驾疲楚的战略,晋国将军队分为三份,轮番南下郑国(位于晋楚之间)作战,速进速退、不求取胜,旨在调动楚军疲于奔命,最终“三驾而楚不敢与争”;其次,为了消耗、牵制楚国,晋国在楚国侧翼扶持了吴国,对晋国来说吴国是一个大惊喜。

  最终,经过长达百年的对抗之后,楚国变得虚弱了,乃至吴国攻入楚国都城,在秦国直接出兵的帮助下,楚国才收复旧山河;与此同时,晋楚争霸的胜者晋国,由于在战争中国内卿位家族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卿位家族瓜分晋国的危机正在逼近,战国初期三家分晋,长期称霸中原的晋国轰然倒下。

  楚国公族做大,内部山头林立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晋秦百年争霸中秦国屡战屡败,秦国还不是一样崛起,楚国屡败之后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尤其楚国地大物博,疆域、人口都位居列国第一,战争潜力巨大,按说只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完全可以再现强者之姿。然而,晋国是卿位家族壮大,楚国是公族做大,两国内部都是山头林立,楚王手里能直接控制的力量越来越小。

  三千年前,楚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之所以能够快速膨胀,成为灭国最多、疆域最大的诸侯国,固然由于楚人实力强大,但一个重要原因是楚国对所吞并的很多南方部族,都采取比较温和的象征性管理,类似后世的羁縻制度,因此很多部族尽管加入了楚国,但自身独立性很强,犹如一个国中之国,而楚国犹如一个多部落联合体。其实,楚国很多区域极为偏僻,文明程度不高,换成后世汉唐时期都无法有效管理,更别说春秋战国时期了。

  向北地区,楚国也灭亡了不少诸侯国,起初实行的是县制,“县”古通“悬”,县是悬于国家或国君之手。楚县的管理者被称之为“县公”,在县内拥有较大的军政权力,其来源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任用当地的贵族,一种是派遣公族(国君的同族)进行统治。到了春秋中期,公族任县公的情况成为主流,比如申公巫臣、息公屈御寇、叶公子高、沈尹戌都是楚国的公族。置县之初,王室还能对县公进行控制,但到春秋中期时,以公族为主的县公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成为楚国内部实质性的诸侯,部分强大的县公开始威胁到了王权。

  楚庄王时,公族“若敖氏”叛乱,这应该是楚国最早的公族叛乱事件。楚武王到楚庄王的百余年时间内,楚国一共出了12位令尹(楚国最高官衔),其中9个源自若敖氏,这个家族实力已经可以威胁到了王权。楚庄王继位后,王室与若敖氏的矛盾终于爆发,庄王九年“楚子与若傲氏战于皋浒”,不过当时楚国王权还很强大,最终楚庄王“遂灭若敖氏”。然而,楚庄王虽然解决了若敖氏的叛乱,但还是无法改变楚国体制问题,于是只能继续分封与自己更为亲近的公族,暂时遏制地方势力,即“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

  楚灵王时,实行迁县政策,试图加强对县公的控制,以强化中央集权,但此举引发公族不满,由此引发公子弃疾的叛乱,推翻了楚灵王的统治。楚平王(公子弃疾)继位之后,采取笼络公族的政策,于是公族问题进一步严重,王室已经无法抑制公族势力。楚惠王后,彻底将公族的地方势力制度化,后世楚虽三户中的昭氏、景氏就源于此时,这时楚国彻底变成一个地方势力主导的国家,王室势力进一步衰弱。

  总而言之,春秋中后期时,楚国内部山头林立,王室势力逐渐衰弱,这种内耗让楚国在与晋国争霸时只能使出部分力量。说到底,不是楚国实力变弱了,而是内部山头林立,楚王能掌握的力量越来越小。

  吴起变法失败,楚国重回老路

  楚悼王时,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晋联军强大无比,楚国处于一种被逼的窘境。继位十余年内,三晋多次攻打楚国,占据了不少战略要地,对楚国造成了严重威胁,以至楚国只能“厚赂于秦”,寻找秦国帮忙才度过难关。楚悼王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君王,很想摆脱困境,恰好这时魏武侯猜疑吴起,于是吴起离开魏国,向南投奔楚国,吴起的到来让楚悼王大喜过望,一年之后就任命他为令尹。

  担任令尹后,吴起立即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的两大弊端,因此吴起变法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首先,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由此解决“封君太众”的问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其次,削弱大臣威权,“禁明党以励百姓”,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尽忠守职,不超越所规定的权力。说到底,吴起变法是申明法令,削弱公族与大臣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君王权力,激发立功之人的积极性。

  吴起变法后,楚国实力增强不少,与赵国组成联军一度打败拥有魏武卒的魏国,让其他国家畏惧不已。但吴起变法触犯了旧贵族们的利益,在楚悼王葬礼上,楚国贵族射伤吴起,随后吴起逃到楚悼王停尸处,将身上的箭拔下插在楚悼王身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追杀射杀了吴起,同时无数箭支射中楚悼王。根据楚国法律,“丽兵于王尸者”夷三族,于是继位的楚肃王诛灭贵族七十多家。

  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去,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就夭折了,吴起死前一计,为楚国削弱贵族势力贡献了不少力量,为楚宣王时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很快楚国再度回归老路。秦国灭楚之后,流传一句妇孺皆知的谶语,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中三户指的是昭、屈、景三氏,可见楚亡时地方势力之强。

  更为可怕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变法失败,而魏国、赵国、秦国先后成功变法,国力大幅度增强,两相对比之下,楚国就愈发显弱了。

  总的来说,春秋楚国锐不可挡,能与晋国争霸百年,实力远超秦国,根本原因在于楚王能够调动更多的力量,而战国时期楚国存在感不强,原因在于地方势力越来越强,楚王能够掌控的实际力量越来越少。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还有很多教训,最惨痛的是南明史,虽有隆武帝、永历帝,但内部山头林立,最终的结果是被人各个击破,因此中国人时刻要记住“合则强,分则弱”。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