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区分官员品级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48分类:历史
从古至今有众多官员,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官职有着不同的品级,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七品芝麻官”,这个七品的芝麻官,一般指的就是县令,也就是县长,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小官了。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曹魏时期开始,就把官职分成了九品,从一品到九品,职位从高到低,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北魏、隋唐时期,又把品级细分,九品分成正品和丛品两种,从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阶和下阶两种,这样算起来就多达三十个品级。
明清时期,嫌官职分得太多太细,又加以简化,九品中的每品,都只分正品和丛品,这样就减少至十八级。
这么多等级的官员,他们该如何区别各自的品级呢?不同的朝代,自有识别品级的办法。
东晋成帝时,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宫中做事的人,都戴着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
这种材料便宜、制作简单的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无论贫富,都戴着这种式样的帽子。
隋唐时,为了区别官员品级的高低,便在乌纱帽上做了机关:乌纱帽上装饰玉块,一品镶9块玉,二品镶8块玉,以此类推,到五品镶5块玉,六品以下则不再装饰玉块。
宋朝时,宋太祖赵匡胤规定文武百官上朝时,必须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成了官位的代名词,老百姓戏称某某人“丢了乌纱帽”,就是说该人被罢免了官职。
而且,赵匡胤为了防止大臣们在朝堂上交头接耳,下令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一尺长的翅子,同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来表示官位的高低。
明朝时,官员的品级又在官服上做起了文章,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员所穿的服装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又称为“补服”,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绘兽,以示威武。
无论文官还是武官,从一品至九品,所绣的禽兽尊卑不一,以供人们辨别品级。
洪武二十四年作出规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
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xián];六品青袍,绣鹭鸶[lù sī];七品青袍,绣鸂鶒[xī chì];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看看上面这些官服,整个一个动物世界啊,武将官服上面绣的兽似乎还能识别出来,文官上面那些禽鸟,除了仙鹤、孔雀、鹌鹑外,其他的禽类,估计能准确识别出来的没几个人吧?
明代这种官员服饰制度,从明朝初年开始,到清朝灭亡为止,一直沿用了500多年,成为封建王朝里严格的官员等级制度。
清朝时,官员的官服上所绣的禽兽略有区别,文官通常是:
一品绣仙鹤;二品、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
武官通常是:
一品绘麒麟,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豹子;四品绘老虎;五品绘熊;六品绘彪,七品、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清朝时,官员们的乌纱帽还换成了拖着羽毛翎子的红缨大圆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顶戴花翎”。
明清两代时,受过诰封的官员夫人也有这种补服,以备参加庆典朝会活动。
不同的是,她们所用的补子样式以其丈夫或者儿子的官品为准,且要比男补服略小。
而且,武官官员的妻子、母亲的补服上不绘兽,而是和文官家属一样,绣上禽鸟,意思是女子以娴雅为美,不必尚武。
需要补充的是,刚开始时,“衣冠禽兽”是一个褒义词,官员们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来显示各自的等级,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令人没想到的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于是,“衣冠禽兽”也就演变成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贬义词。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29 古代的官员会在上朝前含一片人参,这究竟有什么用处
- 11-29 对于整体官员队伍的形象,乾隆曾下过怎样的一番功夫?
- 11-28 刘伯温回到老家之后,他为何如此害怕见当地一些官员?
- 11-28 有句话叫做民不与官斗,古代老百姓见到官员就要下跪吗?
- 11-27 到了宋朝,官员的薪俸相比于前朝又是怎样的?
- 11-27 清朝在康熙年间,重用了哪几位汉族的官员?
- 11-26 古代的官员遍布天南地北,他们又是怎么去领工资的?
- 11-26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对官员的轿子有什么规定?
- 11-26 古代的交通信息不发达,那官员被冒名顶替后该怎么办?
- 11-26 宋代对官员颁布了什么优惠政策?通常一年下来能休98天假
- 11-26 古代多少品级的官员才能上朝?他们站的位置又是什么样的?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