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名医师承谁?他们都是自学成才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62分类:历史
诞生于原始社会的中医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了中医理论。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当今学习中医,拜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毕竟中医博大精深,需要以许多前人的经验为阶梯,才更容易达到比较高的造诣。但是研究中国古代的名医,我们很惊讶发现,扁鹊、华佗、张仲景等许多名医,历史上都没有关于他们的师承关系的记载。中医真的能自学成才吗?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时势造英雄
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诸位名医生活的年代:秦越人扁鹊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华佗生活在三国时期;孙思邈生活在隋末唐初;中医中著名的金元四大家生活在金元交替时期……
他们早年生活的年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战争频发,时局动荡,医疗条件匮乏,人民生活困苦,死亡率高。这样的时局为诸位名医的快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数的病例为他们的医术积累了充足的经验,治病救人的成功案例也为他们名气的扩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厚积薄发之下的化腐朽为神奇,便足以使他们一朝声名远播。
二、中医的繁复与至简
中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药理和医术。中医的理论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天人合一”强调人、自然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阴阳家阴阳调和、五行生克的理论;儒家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祸福相依,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中医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内容之广博繁复,令人惊叹,即使是名医,一生也不能穷尽。
尽管中医的内容如此繁复,但古代道家有个著名的理论——大道至简。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中医的繁复也最终能归于一道。扁鹊的道为“防病”;张仲景的道为“用思精”;孙思邈的道为“养生”……这些名医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能着眼于一道,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最终融会贯通,形成
三、外部基础与自身条件
从上述的中医学特点来看,中医名医自然不是谁都能当的,自学成才需要极为苛刻的条件和天赋。
首先是外部基础,部分的名医有家族力量和国家力量做支持。比如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孙思邈在朝廷的支持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吴谦是乾隆时期的太医院院判等。
更多的是自身条件,比如孜孜不倦追求的理由:张仲景的家族在一场疫病流行中去世的达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又“十居其七”,这样的痛苦激发了他学医的愿望,于是有了《伤寒杂病论》;黄元御曾在庸医的医治下损失了一只眼睛,从此刻苦钻研医学,成为了中医学火神派的祖师爷;傅青主恩爱的妻子在婚后不久因病离世,这让傅青主十分沉痛,此后他终生未娶,潜心研究医学,也成为了一代名医。
几乎所有名医,都在史书有过虚心好学的记载,大部分也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比如张仲景从小博通群书;孙思邈“通老、庄及百家学说,兼好佛典”;葛洪具有极高的道学基础。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为他们学习中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他们的触类旁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造就一个名医,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缺一不可。这种历史背景与个人命运的互动,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所说:“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对于名医们来说,强烈的兴趣和孜孜不倦的理由是为“志”,日复一日的坚持是为“力”,适时的外部条件又为他们的成长和流芳百世提供了外力。也印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想要成为一代名医,必然是要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贯彻到底,唯有如此,才能造福世间!
猜你还喜欢
- 11-29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那么他的医术究竟学自何人?
- 11-29 扁鹊是怎么死的?他这位“草莽游医”被哪位战国御医所妒?
- 11-29 扁鹊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又是如何救活死太子的?
- 11-29 春秋战国时期,周、郑为何由“交质”发展到“交恶”的地步?
- 11-28 编钟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什么?
- 11-28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那么奴隶到底要做些什么?
- 11-28 从春秋战国以后,为何就很少听说官员经商的事情?
- 11-27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哪七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 11-27 鸟虫书亦称“鸟虫篆”,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哪些诸侯国?
- 11-27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名人?为什么这个时代能人辈出?
- 11-27 春秋战国其间战争不断,为何很少看到有民间的起义之事?
- 11-27 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分裂时期,为何不见那些外族趁机发难?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