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是如何靠两千人战胜北魏三万大军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59分类:历史
刘裕是刘宋开国皇帝,同时他也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刘裕在黄河岸边摆出“却月阵”,以两千余人战胜北魏三万大军,是古代又一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往下看。
416年,刘裕调遣五路大军北伐占据关中地区的后秦政权,第二年刘裕亲率水军前往接应。此时黄河北岸已经被北魏政权占据,为顺利进军,刘裕向北魏提出借道。北魏皇帝怕刘裕以借道为名北上攻魏,因此拒绝,还派振威将军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干,率10万步骑驻扎在黄河北岸,监视晋军。
当年三月初八,刘裕率军进入黄河,逆流而上,北魏也派出数千骑兵在北岸跟踪。黄河河水湍急,有的船只不慎被水冲到北岸,北魏骑兵则将船上的人就地杀死。刘裕派军上北岸攻击时,北魏军立即退却,当晋军退上船后,北魏军又来袭扰。盛怒之下的刘裕决定给北魏骑兵点颜色看看。
刘裕命令自己的卫队长丁旿率700名步兵、100辆战车登上北岸,在距河水一百步的地方布下弧形阵,在每辆战车上配备7名步兵,“两端抱河车”,阵形如同一弯新月,故此称之为“却月阵”!北魏骑兵十分纳闷,不知道东晋士兵在搞什么把戏,因此没有行动。刘裕这边布置完毕后,丁旿在阵中举起白毦后,刘裕部将朱超石立即率2000步兵支援,他们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每辆战车又增加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架设盾牌。
这时候北魏骑兵才看明白,原来东晋步兵是想来作战的,但他们丝毫没有把这不到3000的步兵放在眼里。数千北魏骑兵对却月阵发起了试探性攻击,朱超石命士兵用软弓小箭射击魏军骑兵,魏军一看认为晋军人少兵弱,于是三面围攻,另外北魏大将长孙嵩亲率3千铁骑驰援,魏军妄图一举将晋军赶进滚滚黄河。
面对三万多骑兵的围攻,朱超石一声令下,晋军“百弩俱发”,其他士兵则从旁边“丛箭射之”,晋军的弓弩虽然厉害,但北魏骑兵毕竟人数众多,倒下一批,第二批接着冲锋。这时候,朱超石于是决定使用自己的“秘密武器”,他命人将三四尺长的长矛放置在大弩机上,用铁锤击发。
伴随着百支长矛的呼啸声,骄横的北魏骑兵成了“糖葫芦”, “一槊辄洞贯三四虏”,朱超石丝毫吝惜,他将一千多只长矛全部奉送给了北魏骑兵。长矛贯穿的不仅仅是北魏骑兵的身体,它给魏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魏军四散奔逃,死伤惨重,东晋军队临阵斩杀魏军副将阿薄干,大获全胜。
刘裕坐在船上,气定神闲的眺望着前方的战场,目睹着眼前的一切,还有他那2700名步兵。刘裕用“却月阵”给北魏骑兵一个惨痛的教训,此后北魏明帝不敢再加以阻扰,下令麾下将士远离刘裕的水军。而刘裕则率水军于四月抵达洛阳,并率军攻克长安,消灭了后秦政权。
晋军获胜的原因何在呢?为何后世却很难复制出“以步对骑”的如此辉煌战例呢?
首先,晋军虽少,却兵精将勇。
晋军的主力,乃是北府兵,北府兵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冷兵器时期的步兵之最(淝水之战,以北府兵为主力的晋军以八万余的军队破前秦八十余万大军)。北府兵的成员主要来源於今天的江淮地区,而在历史上,江淮地区是最出精兵的地区。如项羽的西楚兵、孙坚的淮泗精兵、乃至后来朱元璋的淮西军等等。此次晋军主将朱超石,史载其家世将帅,而朱超石与其兄朱龄石皆骁勇善战。
再则,晋军战法、阵型及战术得当。
晋军背水列阵,军无退路,是置死地而后生。以百乘战车而摆却月阵(半弧形),利於防御,受攻击面较小。同时主将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敌,既是挑衅又在示弱,以激北魏军强行攻阵。继而,晋军才改用劲弩,见弩不能制敌。才使用杀手锏,以大锤锤击三四尺长的断槊,而一槊就贯三四虏,极具杀伤力与震慑力。
而后世之所以很难复制出“以步对骑”的如此辉煌战例,固然有军队的质量很难达到北府兵高度的原因所在。更主要的原因是,骑兵的最大优势在於机动灵活,采取避实击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击对方的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骑兵的优势。而很少硬碰硬、强攻已列成阵的步兵防御阵。
猜你还喜欢
- 11-29 对于南北朝宋明帝刘彧而言,阴兵助阵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 11-29 在南北朝时期,乞活军这样的部队活跃在北方战场上?
- 11-29 登闻鼓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在后世会有怎样的演变?
- 11-29 如果可以选去哪个朝代当官,为何还是选魏晋南北朝?
- 11-29 在兵戈四起的南北朝时期,兰陵王的美貌为何是他的缺点?
- 11-29 在南北朝时期,六镇之乱就对当时的朝廷造成了什么影响?
- 11-29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物的制作方式得到了怎样的突破?
- 11-29 南北朝的房价并不算高,裴昭明这个官员为何买不起房子?
- 11-28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主要的特点又有哪些?
- 11-28 襦裙是古代汉服的一种,它为何会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 11-28 刘裕怎么消灭谯蜀政权,使得东晋恢复对汉中一代的管辖?
- 11-28 刘裕的一生可谓是赫赫战功,他如何踏平荆江之乱?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