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心中,怎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大丈夫”?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46分类:历史
孟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你知道吗?孟子在与景春探讨何为“大丈夫”时,与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那么在在孟子心目中,怎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大丈夫”?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景春认为,能称得上大丈夫的,必然是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物。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景春还反问孟子道:“难不成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物不配被称作大丈夫吗?”
景春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公孙衍和张仪都具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本事。这两名大人物若是发起火来,即便是诸侯都要畏惧三分。
面对这种论调,孟子不敢苟同。
他先是指出景春言论中错误的地方,随后再向其阐述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应符合哪些标准。孟子的开场白一针见血,以反问句回击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样的人,也能叫大丈夫吗?直接否定了景春的观点。
随后,孟子便开始阐述为什么公孙衍和张仪并非大丈夫。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孟子的说辞还是比较幽默的。孟子站在“礼”的角度,假借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叮嘱,得出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
在古人的认知中,妻道如臣道。臣子在面对君王时,就像妻子面对丈夫时一样,应该尽可能地顺从。但孟子却提出,顺从也是要讲原则的,而这一原则便是公理和正义。倘若君行不义,那么为人臣子者就应该进行劝谏。相对而言,妻子与丈夫之间亦是如此。
妻子应顺从丈夫,但却不能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旦丈夫的言行举止出现问题,那么妻子就应帮助丈夫进行改正。那些无条件顺从的臣子和妻子,均是太监或小妾之流。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无条件地顺从,单纯以顺从作为根本和原则。这种无条件的顺从,就是没有原则。
所以,孟子口中的“妾妇之道”,说的并不是妇女之道,而是“小妾之道”,亦可指代“宦官之道”。
孟子对景春的调侃虽然轻松幽默,但道理却是相当尖锐的。孟子对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相当鄙夷的。这种盲目的顺从,着实难以称得上是大丈夫。然而,即便孟子对“以顺为正”的做法深恶痛疾,可纵观整个封建史,历朝历代还是这样的臣子居多。
“以顺为正”的“原则”一度成为常态,生生不息。到了今时今日,“一夫一妻多妾”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婚姻中已再不存在“妾妇”,但迎合上位者“以顺为正”的家伙却层出不穷。历史上好不容易出现了包拯、海瑞这样不“以顺为正”的清流,反倒被视作另类。
那么,在孟子的心目中,究竟怎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大丈夫呢?
这便是名垂千古的那句真理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拥有了泼天富贵之后,依旧能够保持初衷不忘本心,此为大丈夫;在最穷困的时候不会因此而改变志向,背弃道德操守,此为大丈夫;面对强权压迫而不折弯,不会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此为大丈夫。
这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难,所以必须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仍是回到孔门儒学所倡导的根本思想中来。
景春与孟子之间的辩论,究竟哪一方比较在理呢?
那便要看我们对“大丈夫”这三个字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了。倘若按照传统的儒家思想,大丈夫便是君子,终生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倘若从功利的角度来看,男儿必须要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那么景春的观点便十分在理了。两人辩论的焦点,在于“大丈夫”是否需要符合仁义道德上的原则。
东周时的名家鬼谷子,对“大丈夫”的看法便与景春类似:“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东汉时的名士太史慈,在论及“大丈夫”时亦有类似的观点:“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否认景春的观点是错误的。以辩论的层面而言,孟子与景春所探讨的“大丈夫”概念并不相同。孟子所讲的是“君子”,而景春说的却是“有为”。
猜你还喜欢
- 11-30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开始尝试穿怎样的衣服来度过夏天?
- 11-29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公子为质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 11-29 关羽当时正处于三国乱世,《春秋》对他有很大的实用性吗?
- 11-29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竞争,这一时期的货币有多少种?
- 11-29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宰相一职,它与丞相究竟有何区别?
- 11-29 东胡在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那么它又是怎么消失的?
- 11-29 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哪“四大改革家”?
- 11-29 古代的宝剑真的能做到“削铁如泥”吗?真相是什么?
- 11-29 春秋时期除了是一个大分裂时期,为何还是一个大混乱时期?
- 11-29 周天子没有存在感后,春秋五位霸主的结局有何各不相同?
- 11-29 芮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为何却是被晋国占领了?
- 11-29 “投壶”这个游戏是怎么来的?和酒文化有哪些关系?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