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萧何成功的韩信,为什么也因为萧何而失败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49分类:历史
对韩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丞相,历史中著名的谋士。有关他的故事后世流传许多,包括一句人人都知道的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现在用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关键全在一个人的身上。
千年发展下来,谚语留下了,背后寓意也留下了,只是它的出处却不是很多人知道。是楚汉之争时的一场战役,一次事件,因为萧何而成功,又因为萧何而失败了吗?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本身,描写的就不是萧何,而是韩信。韩信是位奇人,汉初三杰就有他的一席之地。而这个“奇”,不仅仅在于自身能力,更在他人生路上成功过程的波折:
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江苏淮阴县人士,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他的出场,只有一个标签:穷。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用了一句话概括“常从人寄食”,即常常去别人家讨饭,为啥?因为自己家揭不开锅了。又因为穷,经常被人欺负,由此,韩信身体力行为后人贡献一典故:胯下之辱。
历史中的名人,出身贫寒是常有的事,但是出身贫寒还倒霉,内有才华却没人欣赏,则是很少见的。
秦朝末年起义频频爆发,韩信抓住了这波浪潮准备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阶级。他先投奔项梁,项梁让他当杂役,后又投奔项羽,项羽令他管仓库。正所谓“是金子总要发光”,可是在韩信这里,全部不适用。
这一段被“看低”的经历给韩信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在后期追随刘邦时,他对项羽做出了“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等等评价。当然了,不完全错误,可是也不全对。
韩信的第一个伯乐就是萧何,这里所谓的伯乐不同于把他从家乡带出来从军的长者,也不同于留他一命的夏侯婴,而是彻彻底底,完完全全认识到韩信内心才华的人。
有了萧何的举荐,刘邦得以重用韩信。这就是谚语的前半句:成也萧何。
自傲的人总是抱怨“没人是自己的伯乐”,殊不知,伯乐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人才在遇到他之前要经历万千磨难。
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韩信充分的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不仅仅懂得用计谋,领兵打仗也无人出其右。
等到汉朝初平,他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认人侮辱的穷小子了,细数身上的职位,总共有:大将军,左丞相,齐王,楚王,淮阴侯。这意味着什么?韩信一人,身兼王侯将相。
久而久之,一方面因为他位高权重,另一方面也是韩信自己的性格使然,有的人担心(怀疑)他会反叛,这其中就包括吕雉。
公元前196年,韩信的弟弟向吕后举报他有反心,吕后遂想请韩信入宫,而后借此机会控制住。但是想必对方一定不会就犯,于是与萧何一合计,做个局吧:她们写信给韩信道,刘邦在外地平叛胜利,回宫后宴请群臣庆祝,人人皆需要到达。
果不其然,韩信奉旨前来。这个时候他有没有怀疑吕后的动机已经不重要,因为在该说辞下,身为臣子必须去。
一进入长乐宫,从左右冲出武士,就地将韩信斩杀。这一幕在历史中真的太常见了,昔日项羽设下鸿门宴,清代康熙捉拿鳌拜,都用的这一招,精髓就是:先抓了再说,先杀了再说。
别忘了,前面说到吕后与萧何密谋设局,所以这就是所谓的败也萧何。
谚语发展千年,在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在一个特定场合,用来形容某一形式的恰当的话,可是在千年之前,却是个能人的血腥谢幕。
后记:
1.韩信死于公元前196年,刘邦死于前195年,因为是公元前纪年,所以韩信死在刘邦之前。(强调这点是因为上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后,有朋友在评论里提出了质疑)
2.韩信有没有反,我们不知道,文章也没有提及。韩信之死是不是刘邦想要的,后人也不好评价。本文全部对话,细节描写,人物关系,来自于《史记》,可是我们都知道,太史公有的时候……也喜欢写小说。
3.之前有朋友提出,韩信死的时候刘邦已经病的下不来床了,笔者表示质疑,因为在公元前197年,刘邦亲自领兵去外地平陈豨的叛军。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为何《史记》还是《汉书》都认为,韩信的死是因为谋反?
- 11-30 汉初三杰对西汉有着很大的功劳,但为何会有不同的命运?
- 11-30 韩信情愿受人胯下之辱,为何就是不拔出身上的宝剑?
- 11-30 韩信没有接触与指挥过战争,为何能统御汉朝百万雄师?
- 11-30 刘邦手下还有着哪些大将?竟能让韩信不敢起兵造反
- 11-30 秦末天下大乱之际,萧何为何对还没出名的韩信如此重视?
- 11-30 韩信都原谅了胯下之辱的屠夫,但他的人生为何却很悲惨?
- 11-30 韩信都能暗度陈仓,诸葛亮北伐为何只能选择六出祁山?
- 11-29 韩信衣锦还乡所做的哪三件事,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认知?
- 11-29 关于韩信的生与死,萧何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11-29 西汉建立之初如何发展经济?汉武帝时期得到怎样空前繁荣?
- 11-29 是什么将戚夫人推向深渊的?她不争后位的话能否平安终老?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