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知县和县令有什么区别?那个官职更大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41分类:历史
在影视剧中一个地方官有的叫县令,有的叫知县,直接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虽说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却是相差甚远,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又是哪一个官职比较大?
一听“县”,许多人会想起郡县制,认为这个官职起始于秦朝。其实并非如此,战国末期就有许多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才在全国推行。在郡县制的体系中,朝廷只管到郡、县一级,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但是,县以下还有“乡、亭、里”三级,其长官都由本地人推荐,朝廷并不干涉。
秦汉时期,一县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但两者也有微小区别。一般情况下,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县,长官被称为“县令”,俸禄从六百石到千石不等;人口万户以下的县,长官被称为“县长”,俸禄从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
魏晋时期,因为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大减,所以县令和县长的衡量标准又有不同。
《晋令》有记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
县令这个称呼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自从有了县以后,可以说就有了“县令”,只不过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人口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战争,人口并不充裕。而“县令”管的人还是不少的,达到了一万以上,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那这个地方也就没有县令了,只会有“县长”。而这些官员并不是朝廷派下来的,只是地方性的官员。我国古代出了许多非常有名的县令,像陶渊明、像狄仁杰等那都是当过县令的人。只不过这种职务可不是朝廷派下来的,而只是地方性的官员。
知县是出现在唐朝,大家都知道唐朝那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样的结果就是事越来越多,县令又没长三头六臂的,所以县令忙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一个职务,那就是“知县事”。看到这个名字,大家就应该能理解它的意思了,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知道县里的一切事情,就像是现在的包打听一般,所以“知县”的称呼是始于唐朝。
值得说的是,因为中国自汉以来的强大,千百年一直是东亚诸国的宗主国,因此县令一词也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县令也是这些国家一县之长的称呼。直到宋朝,“县令”一词才发生改变,从唐朝中后期到宋朝初期,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引发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到了宋朝,虽说宋朝的军事力量真不怎么样,而且这个朝代真的是太重文轻武了,导致最后那么悲惨的结局。但是知县国家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就取缔了许多的官职,像县令、太守等等,都被他给取缔了。而同时也给知县明确了身份,那就是一个县的最高长官。这个县所有的一切都归他管,根本不分什么军事、行政等类别,全由知县说了算,大家可以想像一个,知县的权力有多大。其实知县的官职不高,只是一个七品,但是其权力很大,可以说是一个肥差。
不过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还是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知县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在明清时期,要当上一名知县,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读书人辛苦一辈子,等了一辈子,也没当上县太爷。
在清代,一个人要坐上知县的位置,要么通过正常的科举之路,要么就走买官、举荐的他途。
在清代,一个读书人,要一路通过童生试、乡试、会试三大关口,先后取得秀才、举人、进士的功名,这才拥有成为知县的资格。这每一关都很不容易,几乎都是百里挑一的竞争激烈。
而如果要买官,在清末,捐个知县的价格需要4600两银子,这相当于130个家庭一年的生活开支,除非富贵人家,一般人家根本捐不起。
但是,不管你通过科举,还是通过买官,你都是只获得了做知县的资格而已,接下来,你就得排队候选,等待“出缺”。
那么,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两者虽然都是一县之长,但“县令”是地方性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
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猜你还喜欢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11-30 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皇位为何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 11-30 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为何一步步走上没落的道路?
- 11-30 清朝九品十八个级官制体系中,正一品大员都有哪些职位?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