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张良为何能够躲过刘邦和吕后的毒手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45分类:历史

  古代皇帝权势稳定之后便开始对功臣动手,正所谓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在汉朝时期的汉初三杰中也是如此,韩信和萧何都没有躲过刘邦和吕后的毒手,那为什么只有张良一个人能够全身而退呢?

  张良的结局是他自己选择的,并不是吕后和刘邦给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张良知进退,他懂得什么时期,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刘邦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留在了刘邦的身边,帮助刘邦建立功业。在刘邦打下江山来之后,他知道这时候不能和刘邦继续相处下去了。此刻在和刘邦混在一起,两人肯定是会发生矛盾的。毕竟这时候是和平时期了,刘邦没有了外部敌人,下一步他要惩治的肯定就是内部的这些功臣了。因此,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张良就提出了辞职。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遭受刘邦和吕后的算计的。你看韩信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虽说被封为了齐王,后来又被封为了楚王,但是,最终还不是落了一个灭族的下场。还有萧何,萧何做事一生谨慎,可是他还是遭受到了刘邦的猜疑,被抓进了监狱。差点被刘邦要了命。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里的韩信和萧何,都遭受到了刘邦的屠杀与猜疑。不得不说,这和他们贪图荣华富贵有关。张良却成为了三个人中的那个唯一。

  正是因为张良不贪图名利,所以,刘邦即使想找他的事,也没有理由。张良留给刘邦的印象,都是关于张良的好。我们来看下张良的聪明之处。

  一、 忠心可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刘邦对张良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张良的谋略过人,但是张良的忠心也是明摆着的,他虽然有盖世之才,但从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图。他先是扶持故主韩王,此韩王并不成器,彼时天下纷争,稍有实力者皆可自立为王,像韩信,就挟实力邀封齐王,但张良并没有甩开韩王自立,足见他的忠心。鉴于他的过往,和其他人的拥兵自立,刘邦对张良的忠心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说到这个话题,顺便提一下萧何。萧何也是刘邦忠心的后勤部长,且他为人清廉,官声很好。照理说并不是个贪心之辈,本来也不应该被刘邦猜忌。可就是萧何的官声,给刘邦造成了另一种求清誉的名利印象,使得萧何不得不自污名声以自保。而张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刘邦大封功臣时,他没有选择食邑丰厚的地方,反而选择了地小贫瘠的留县,这是他与刘邦相遇的地方。选这里,既体现了他不贪,又体现了他重视与君王微时的情义。再者,张良后来提出游道四方,更是体现出了淡泊世间一切名利的姿态,无怪乎帝王对他放心了。

  三、 张良助吕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吕后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害怕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儿子不能继承大统,曾向张良请教计谋,张良之后为吕后能够保住太子之后亲自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刘盈说情,刘邦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废太子执念。从此,吕后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而张良自然成为吕后要感谢的大功臣。张良这一招其实十分凶险,三国时陆逊也是神机妙算的人物,却因参与了东吴的继承人事宜被贬。可见,拥储之事吉凶难料。张良能成功保储,得益于他能精准分析形势,能在凶险中取得成功,足见张良的聪明之处。

  在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刘邦想让张良在齐地自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但是,最终被张良给拒绝了。张良明白得到刘邦的赏赐越重,对自己的局势越不利。所以,他没有在最富裕的齐地自择三万户。而是选择了最为贫苦的留县,要了一万户,当做自己的食邑。对于张良的这种选择,刘邦当然很高兴了。再加上张良选择了退出朝政,当了一个闲云野鹤之人。所以,刘邦即使想找张良的事,也没有理由了。因此,张良能够落得一个好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是那一句话,张良之所以有这样的下场,全部都是他自己给自己铺的路,并非是刘邦和吕后不杀他。若是张良在帮助刘邦建立大汉之后,继续留在朝中认高职,做大官,恐怕他也是会受到刘邦的猜疑的。正是因为张良猜到了这种下场,所以,他才淡出政界的。这就是张良的智慧。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