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咸丰留了八位顾命大臣,为何却斗不过一个慈禧?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73分类:历史

  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叶赫那拉氏乃鼓动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叶赫那拉氏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政变。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公元1861年,清朝的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咸丰,在热河行宫驾崩。那一年,咸丰才30岁,在20年的执政期间,他尽管一心想要治理好国家,勤勤勉勉,可是却能力不足,实在是令人遗憾。在咸丰去世前两天,咸丰召集随行大臣,册封皇长子为太子,由于当时咸丰的儿子才6岁(他仅有一个儿子),所以他还找来了“赞襄政务大臣”,也就是俗称的八大顾命大臣。分别是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异母弟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一等诚嘉毅勇公御前大臣富察-景寿以及军机大臣托和络-穆荫与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

  为了保证这八个顾命大臣能够切实辅佐自己的儿子,免生异端,咸丰决定写下圣谕,可是又由于自己已经奄奄一息了,所以只得让杜翰代笔。当然,不管是谁写的,只要有皇帝玉玺盖章,那么就等同于皇帝亲手所写。所谓“赞襄政务大臣”就是可以代替皇上决断一切朝政的权力,可想而知,这个权力是很大的。

  所以,为了防止顾命大臣串通一气欺压幼主,所以咸丰想到了一个计策,那就是权力牵制。具体做法便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凡是谕旨起首盖“御赏”章,末尾盖“同道堂”章。当然,两宫太后十分清楚咸丰这样做的目的。

  随着咸丰的去世,关于“赞襄一切政务”的遗诏也就随之昭告天下。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看似顺理成章、毫无悬念的八大托孤之臣,在不久之后就要面临被粉碎的命运。这恐怕是八大顾命大臣始料未及的。权力的斗争,往往都是那么风云诡谲,在八大顾命大臣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危机已经向他们步步紧逼了。

  在咸丰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之际,清朝内部已经形成了三股势力,他们都有着独掌朝政大权的野心,他们分别是:第一,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及其支持者,称为托孤派;第二,以两宫太后(慈安与慈禧团结一致)为首的后宫党,称为垂帘派;第三,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近支亲王派,简称为亲王派。

  这三股势力的力量强弱不一,我们暂且通过天时、地利、人和来逐一进行分析。

  托孤派:这是咸丰皇帝亲自授命的,可见他们的忠心是绝对不用怀疑的。可是,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要咸丰不在了,就没有人愿意承认他们的合法性。在天时上,托孤派绝对是有绝对优势的,他们直接从前代皇帝手中接过大权。这一点,是其他两派所不能比的。不过,在地利和人和两方面,他们就不如其他两派了。比如在地利上,他们在清朝的枢纽北京并没有可靠的人在,所以他们对北京就失去了控制,这可以说是很致命的地方。

  而在人事方面也没有优势,所以,看似是受先皇嘱托,然而却缺少保障。再加上托孤派的首领肃顺对于旗人的治国理政的能力不太认可,所以对于旗人的各方面福利有所限制。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触动了朝中旗人的利益,所以他这一派的支持者就很少了。

  不过,肃顺确实是为数不多的既能慧眼识人,又有治理国家才能的大臣。其实,要是真的能像咸丰所期望的一样,同治登基后能够得到顾命大臣的全力辅佐,那么或许清朝也不会那么容易亡国。而再加上缺乏兵力,所以,他们掌权的可能性就更加大大减少了。

  垂帘派:看似垂帘派力量薄弱,孤儿寡母的,可是,她们正是将这个弱势转化成了优势。她们以孤儿寡母的形象来获取别人同情,打出了感情牌。当然,她们也不是全无实力,因为年幼的皇帝同治在他手上,这绝对是一张王牌。而只要她们发难,就完全可以将别人(主要是八大托孤大臣)看做是欺君罔上,从而以清君侧的名义去实现自己的野心。这便是垂帘派在人和上的优势。

  而在地利上,两宫太后虽然都在热河行宫,但是她们在京城却有着十分可靠的情报专员,就是她们的姐妹。尤其是慈禧的妹妹——醇郡王的福晋,常常会三天两头去看慈禧,这就为慈禧掌握北京情况提供了便利。而在天时上,她们虽然不及八大顾命大臣,但是却有“朱批”的权力,这在后来给八大顾命大臣致命打击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从慈禧以后的执政情况来看,其实她的有幸恰是大清的不幸。

  亲王派:这一派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其实都是没有明显优势的,只不过他们都集中在京城中枢。不过,亲王派也没有明显的劣势,况且在咸丰朝,恭亲王奕䜣已经在外交方面做出了很出色的成绩,这是朝中大臣都有目共睹的。而且,要不是后期咸丰不太喜欢这个弟弟,恐怕朝中大臣交口称赞最多的便是恭亲王了。

  其实,对于咸丰的做法,他是有很多不满的,比如从前面的夺取皇位,但后来咸丰托孤的时候都没有叫上自己。所以在得知咸丰驾崩之后,那些拥护奕䜣的大臣便立马团结在他周围。不过,这三股势力,并没有这样一直保持着,而是变为了两股势力的斗争。这是因为亲王派和垂帘派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团结在一起,这样他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八大顾命大臣。”要是这八大顾命大臣能够意识到危机的话,恐怕亲王派和后宫派也没有那么容易得逞,问题是托孤派完全没有觉察。

  政变的导火索是御史董元醇的一份奏折引发的,这封奏折的内容是要恭请慈禧慈安太后主持朝政。在先王遗诏刚刚发布不久,就出这一招,很显然是有人蓄意为之的。当然背后的操刀手就是已经合并的亲王派和后宫派。可是,这不算高明的手段却骗过了托孤派,托孤派很显然将这次奏请给八大臣“轻易”地拍死,而慈禧方面又以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出现在大众面前。所以,在后来的权力斗争中他们的失败是可以想见的。

  紧接着,恭亲王奕䜣便去热河吊唁咸丰,这是他多次申请的情况下,才得到的机会。之前的申请都被八大臣给拒绝了。来到热河之后,他在兄长灵前大声哭声震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正是由于前面障眼法做得足够到位,所以在奕䜣去拜见两宫太后的时候,托孤派完全没有阻拦。于是,北京和热河两方面意见交换之后,行动方针就被确定下来了。

  就这样,在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宫由热河出发回京,政变就在这路上动起手来。这次回京被分成两拨,帝、后及端华、载垣先行回京,肃顺护送先帝梓宫慢行在后。很显然这是有意安排的,这是为了现将端华、载垣现行处置。而计划也正是这样进行的。

  而最后要对付的便是肃顺了,首先由慈禧向众大臣告状说八大臣欺负自己孤儿寡母,于是贾桢和周祖培等人将早就准备好的“废除赞襄政务八大臣”呈给太后。不过这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已,真正有用的是后来的胜保上奏折直接否定了咸丰的遗诏的合法性。

  而这正是用了杜翰代笔的事情来做文章,将八大臣比成了曹操,就这样栽赃陷害八大臣,将他们都纷纷下狱。至于罪名,有也罢,没也罢,肃顺已经没有任何说话的余地了。就这样,八大臣就这样被一锅端了。权力的斗争往往就是这样残酷,慈禧就是踏在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的尸体上位。

  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为何斗不过一个慈禧?

  首先,根本上是咸丰遗留的问题所致。咸丰当年一直生病,在临终前早就安排好了八大顾命大臣负责大清朝的一切朝政问题,但是偏偏咸丰又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古人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说的就是既然把权力下放了,就应该信任放开手脚让下面人去干,但是咸丰想着这八个大臣在他百年之后会篡夺朝政,于是在八大顾命大臣辅政之外,又单独加了一条,那就是所有命令必须经过两个皇太后的确认才可以正式生效。这样看似是八大顾命大臣下命令,实际上将最后的决策权是给了两宫太后,也等于说是一开始就将权力过渡给了慈禧。

  满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经历康雍乾三朝的汉化,到了咸丰时期,整个大清朝的制度其实已经是跟汉族无异了,在国家治理的伦理原则上,遵从君臣有别。两宫太后的慈安太后为正宫皇太后,从法理上来说,慈安在咸丰死后,拥有全国最尊崇的地位,在权力继承上慈安也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问题就出在慈安并不是一个热衷政治或者善于搞政治的人,政治能力缺乏,最终只能是天下第二大贵人慈禧接手。所以,从一开始,慈禧就拥有和八大顾命大臣不对等的权力。

  再者,慈禧日后发动辛酉政变正是打了八大顾命大臣一个措手不及。八大顾命大臣在咸丰死后,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皇帝刚死,太后缺乏从政的经验,小皇帝又年龄小,所以最终还是他们说了算。哪知道慈禧不按常理出牌,不仅精于政治,还洞察人心。慈禧料到这些人此时疏于防范,于是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于是莫名其妙的就被慈禧抄了家。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时,已经大势已去身陷囹圄了。再想回天已无可能,慈禧最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全胜而出。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