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除了马谡外,适合镇守街亭的将领还有谁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86分类:历史

  街亭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于蜀汉建兴六年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战,因参军马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被魏将张郃绝其汲道,大败马谡于街亭。街亭失守,蜀军主力溃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级。从此街亭便名扬天下。

  一统天下,恢复汉室,一直都是诸葛亮的夙愿。为此,对内,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外,他兵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其中,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但是由于马谡失去战略要地街亭,令行动失败,也最让人惋惜。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登基。当时的魏国,政权交接,而蜀汉已经休养生息数年,此时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诸葛亮也志在必得,调遣十万大军,声东击西,派赵云、邓芝率军一万设为疑兵,牵制住曹真主力,自己却统率大军从另一条线路出发。曹魏方面没有准备,仓促应战。蜀汉势如破竹,连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士气高涨。最后,曹魏派名将张郃带兵退敌。在战略要地街亭,需要防御张郃的进攻。许多人建议老将魏延、吴壹来防守,但是诸葛亮没有答应,而是任命马谡守街亭。

  马谡当时的身份是参军,没有单独领兵打仗的经验。但他自以为熟读兵书,因此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率领士兵在山上据守。他认为居高临下,打仗时正好可以势如破竹。经验丰富的副将王平,多次反对这种作战部署,但苦谏无用,马谡不听。张郃赶到山下,截断水源,结果蜀军不战自溃,街亭失守。此次北伐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守,诸葛亮无奈,只好率兵回蜀,北伐宣告失败。

  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诸葛亮要承担不小的责任,当时蜀汉众将中能镇守街亭的并非只有马谡一人。到底谁才是真正适合镇守街亭的人?

  要全面分析这个问题,还得从根本上来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当时的情况,赵云虽然勇猛无比,又是身经百战,还是常胜将军,但是毕竟赵云当时已经年迈了,所以,赵云并非最佳人选。当时,在蜀国的大将中,还有一个人,同样经验老到,而且正值盛年,他就是魏延。魏延实战经验丰富,而且不得不承认他统兵有方。不管是在战术上,还是在形势分析上,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过人的分析能力。所以如果当时诸葛亮安排他去镇守街亭,去和魏国张郃对擂,他肯定不会犯下马谡那样的错误。

  诸葛亮为什么要马谡来守街亭?

  第一:马谡的身份不简单。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是诸葛亮的至交好友。马良跟随刘备出征伐吴,最后死在了伐吴战争中,马良在临死前写信给诸葛亮,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弟弟马谡。对于至交好友的托孤,诸葛亮没法推辞,待马谡就像亲儿子一样,恨不得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马谡。其次,马谡还算得上诸葛亮的半个老乡,马谡老家是襄阳宜城,而诸葛亮一直在襄阳隆中种地,在战乱中,碰到老乡显得格外的亲切。所以,诸葛亮决定街亭便由马谡去守,傍身的还有三个锦囊,再不济拖住张郃也可以。

  第二:马谡与诸葛亮同属一类人。

  马谡是什么人?读书人。这一点和诸葛亮一样,在北伐之前,诸葛亮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领兵打仗的经验,只是熟读兵法,然后再由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排兵布阵的门道。南下平叛孟获之乱时,马谡一句攻心为上令诸葛亮大为佩服,诸葛亮坚信,马谡就是第二个“自己”,同样是熟读兵书的读书人。

  街亭是马谡的一块“试金石”,也是马谡的终点。诸葛亮本以为马谡会对自己言听计从,没想到的是,脱了缰的马谡实在太“野”,锦囊根本不看,照搬照旧兵书所学的阵法,不会变通、不会审时度势,更可气的是不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王平曾多次劝谏马谡不该上山自断水源,可惜马谡早已进入自己的小世界,哪怕是诸葛亮来了都没用。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追究责任,马谡被斩,诸葛亮也自贬三级。虽然当时有很多人为马谡求情,但是诸葛亮最后还是下定决心,痛斩了马谡。为什么要斩马谡?直接原因就是马谡为人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导致街亭失守,三万士兵阵亡,直接导致了北伐的失败。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作战失败就斩首,对将领来说,未免太不公平。况且,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一生也经常打败仗。

  还有人认为,马谡被杀,是做了别人的替罪羊。北伐战争,声势浩大,却劳民伤财,最后一无所得,因此必须给蜀汉人民一个交代,所以马谡就成了背锅侠。而街亭失守,两个人的责任最大,一是马谡,用兵不当。二是诸葛亮,识人不明。所以,马谡是为诸葛亮背锅。这就有点腹黑诸葛亮了。诸葛亮治理蜀汉,一直赏罚分明,依法治蜀,这才让蜀汉人民信服,让后世敬仰。因此,诸葛亮绝不会为了个人得失,去杀马谡。

  其实,诸葛亮有不得已的苦衷。蜀汉政权,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其实是由三股势力组成,即本地的益州集团,后来刘璋带来的东州集团,以及最后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而刘备集团的到来,必定侵犯了另外两个集团的利益,遭到排斥。刘备在时,还可以压制其他两个集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平衡各集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策略。这虽令他们厌烦,但还可以勉强接受。

  此次诸葛亮任用马谡,算是任人唯亲。因为早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就曾评价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且守街亭前,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任用马谡,结果导致了失败。虽然诸葛亮一直很赏识马谡,但是如果此次处理不当,没有令人信服,那么诸葛亮就有包庇的嫌疑。因此,为了内部团结,蜀汉长远大计,诸葛亮才决定痛斩马谡。

  诸葛亮一定要处死马谡吗?很多人反对这个决定。当时有个叫李邈的就说过:“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就连诸葛亮的亲信蒋琬,也认为马谡不该杀。如果让马谡戴罪立功,不是更好吗?知耻近乎勇。更何况,人才难得。其实,蜀汉集团后期,人才是很缺乏的。有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正说明了这种情况。虽然,刘备对马谡下了评语,但不可否认,马谡是个人才。要不然,当初守街亭时,诸葛亮也不会让他去。

  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就曾献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而且,马谡也和诸葛亮经常讨论一些政事,深得其赏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马谡的评价是“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因此,马谡还是很有水平的。

  早在荆州时,马谡就跟随刘备了,资历也算比较老。以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担任绵竹县令。绵竹关可以说是成都的一道安全屏障。在蜀国败亡的时候,最惨烈的一战就发生在绵竹。后来马谡升任成都县令,成都是蜀汉的都城,也是政治、文化、经济的核心地带。最后马谡升任越嶲太守,越嶲是蜀国的西南边境,属于比较难管理。

  从马谡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做官的地方都比较重要,而且担任的都是文官。即使从军,他的身份也都是从事或者参军,没有过独自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能力。因此,马谡的被杀和诸葛亮不无关系。因为马谡是一个政务型人才,而诸葛亮非要让他领兵打仗,结果酿成悲剧。如果把马谡放在合适的位置,他肯定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其实,从马谡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虽然在一些方面令人敬佩,但是在用人这块,的确不如刘备。诸葛亮事必躬亲,凡用刑二十军棍以上,必要亲自过问。这样,虽然不会出错,但也导致了其他人很难得到锻炼,这才会导致蜀汉出现人才匮乏的情况。蜀汉政权只有一个州,诸葛亮就非常操劳,如果地方扩大,用在全国,那就很难治理。对于马谡这个人,可以说非常可惜。他只是被领导放错了位置,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导致失败,最后又难逃其咎,成为了牺牲品。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