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秦国本是西北的小国,他是如何一步步壮大的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40分类:历史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秦国本是西北边陲的小国,秦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国发展壮大,并剪灭六国,一统天下的?

  秦国,一个位于周朝西北的诸侯国。上溯秦人先祖,或说是秦君先祖,是辅助大禹治水的大费,后水患平定,大费留在舜帝身边,为其驯养鸟兽。以其驯服有功,舜帝便赐姓为“嬴”。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正统者总要为自己营造一个华丽的登场,谁知道呢?就像秦人永远不会喜欢别人提起他们有一个为周王室养马的先人,而自诩秦人嬴姓沿袭助禹王治水的大费。

  一开始,秦国只是一片小小的西陲封土,自秦襄公护周东迁后始封诸侯国。相比于中原各国,秦物力维艰,民众教化鄙陋,于是东进争霸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西边却是西戎夷族,在秦人眼里,西方戎族就是中原各国眼中的他们,粗鄙不堪、不服教化。且收服异族,不会引起周王朝和其他诸侯国的不满,虽不能说师出有名,但至少不会受阻。于是秦穆公涤荡西方戎族十二国,开辟国土千余里,这才有了秦国国土的雏形和将来立业的根基。雄才大略的秦穆公也凭借这来之不易的疆土和连年征战的威名,跻身“春秋五霸”之一。

  但最初的秦国人在中原各国眼里不过还是只上下蹦跶的猴儿,猴子可以持矛,可以执剑,也可以像人一样拿起石子在地上画出一个圈,以此作为自己的领地,并且在这个圈里行使捍卫和征服的权利。但猴子终究还是猴子,他学不会作揖,学不会自以为聪明人的谋略和布局。因此,各国欺负秦人就成了名正言顺且毫无压力和风险的事。再加上各国本就眼红秦人从西边得来的疆土。于是,领土划分最为别扭的魏国首先发难,接连不断地进攻秦国,夺取河西之地。秦国国力孱弱,自是不好也没有能力多说什么,你进一步,我只能退一步。于是秦国退守洛水之西。

  看似占尽风头的魏国却在秦人心里埋下了发愤图强的种子。这种子里更映射了对中原诸国的不甘和野心。从那之后,秦人不单只想做一只只有领地的猴子了,更想做一头慢慢把自己喂饱然后将眼光瞄向别人,让他们不寒而栗的狼。毫无疑问,秦孝公无比完美地演绎了这头狼。商鞅变法,一改秦国落后面貌。让秦国从其余各国“夷狄遇之”的西陲蛮国摇身一变,成了“虎狼之师”。

  当乱世中,有一批号称纵横家的人提倡“合纵连横”的时候,或许秦以外的各个诸侯国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东方各国再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单独与秦相抗衡了,秦一扫六合的王图霸业似乎指日可待。

  但六国挣扎之中似乎还在等待着,等着那个给他们最后一击的人。于是,乱世之中,有王翦,有白起,有蒙氏父子,这些百死无生中拼命厮杀的将士,将秦国的热血撒到了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秦国历经商鞅变法,惠文王东出六国,白起穰侯将相合力,诛灭六国主力,兵锋一指,便是半个天下。东方六国是每况愈下,将无将,兵无兵,而反观秦国,名将辈出,代有明君。

  他们恪守着商君之法,他们时刻不敢忘记祖辈的耻辱,于是,那个号称“祖龙”的千古一帝终于出现了。秦国之强,六国经历了两百多年才明白,强国之不可阻挡,从东周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于是,六国开始承受着他们当初亲手制定的一切规则。世上没有什么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强弱在须臾之间转变,生死存亡也在须臾之间发生,强者生,弱者死。

  于是,秦国撕扯着东方六国,这一路上都是鲜血与尸首。秦国,这个当时当世第一帝国,有着睥睨一切的实力,摧枯拉朽的解决了六国军队。可是在秦国人励精图治的过程中,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商君为了变法留下的鲜血,不应该忘记秦孝公颁布的求贤诏令和他为大秦帝国的缔造所留下的血泪,不应该忘记世世代代的老秦人那一句“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许诺。

  这一切的功成,无疑,没有他们的付出,是无法想象的,始皇帝不过仅仅是完成了最后的收尾工作罢了,当然,他确实完成的十分突出,七国演义,被这个千古一帝完美的收官。也许,有人会说一切都是历史的车轮去推动的,即使没有秦国,也会有一个诸侯国去完成统一战国的任务,但在我看来,秦国的运气并不是天给的,是血和泪堆积的。

  战国七雄都非常强大,为何秦国却能脱颖而出,一统天下?

  海纳百川,重用人才

  先来看看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话:“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秦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许多重大的政策都是由“外国人”提出并推动实施的。以商鞅为例,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担任魏国相国的中庶子,相国临终前,向魏王推荐并要求重用他,同时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结果魏王皆不采纳,最终商鞅投奔秦国推行了变法,成为秦国强国之路的起点。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后来的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等,均因在他国才不得展,怀着满腔抱负投奔到了秦国,而历代秦王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君臣共同成就了一番盖世伟业。

  商鞅变法的成功

  中国历朝历代为了富国强兵,为了维持统治,都会实施变法。然而很少有变法能真正成功达到目的,短则百来天,著名的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百天后,换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结局。长则几年、十几年,如明朝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一条鞭法”、“考成法”等变法措施,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张居正去世后,人走茶凉,亲政后万历皇帝反攻倒算,最终“世间已无张居正”,也无张居正的变法。

  在历代变法中,商鞅变法是历代最为成功的变法之一,他让秦国逐渐富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主要从经济、军事、政府制度等方面开展,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在政治制度上,普遍推行县制,这也是秦帝国郡县制的雏形。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秦国后来的另一个铁腕政治家李斯的同学韩非子说:商鞅死,秦法未败。的确,相较于其他变法者,商鞅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商鞅本人虽惨死,但他当年制订的新法还在秦国沿袭,并直接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其实,商鞅的新法不仅在秦国不灭,在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代,也随时可以见到商鞅的影子。

  顺应天下大势

  秦国变法为什么能成功呢?一方面是因为秦国能自始至终的维持新法,法制的思想能在秦国庙堂与江湖生根发芽,这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朝令夕改、人亡政息,再好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另一方面是因为秦国的变法主张顺应了天下大势,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春秋战国时期,原有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慢慢的显现出它的弊端。

  首当其冲的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井田制”,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发展,导致井田制“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集体的劳动形式过时了,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2000年后的一位伟人也意识到了分散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土地形式的重要性,推行包产到户,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没错,这位伟人就是邓小平同志。当然了,历史上也有逆天下大势而行的人,最著名的是两汉之交“王莽改制”,王莽同志恢复了井田制,但是遭到了上至贵族地主、下至乡野村夫的反对,最终身死国灭,为后人所笑。

  然后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选择,也就是政治制度选择问题,分封制也称封建制,顾名思义“封土地,建诸侯”,西周王朝采取的就是分封制,当时不同地域之间交流极为落后,政令不通,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周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在当时“分封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在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日益强大,周天子共主地位的衰弱,王权旁落,分封制遭到破坏,商鞅在秦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实行郡县制,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统治,中央政府经济、军事实力显著提升。后世“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选择之争持续了1600年,西楚霸王项羽“戏下分封”18位诸侯王最终丢失天下,汉高祖刘邦“白马之盟”后大封刘氏诸侯王导致“七国之乱”,1600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子孙为王,最终自己的孙子被自己的儿子朱棣夺了“鸟位”,最后是朱棣同志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后,将分封制埋葬到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诚如斯言。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