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宋朝建立后,内侍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9浏览:47分类:历史

  宋朝建立之后,为避免晚唐五代以来乱局再现,因而以防微杜渐为核心的政策,逐渐成为了新政权的政治守则。自太祖朝起,便设立内侍制度,承五代之制,并经历了多次更替。

  北宋初年,便有内班院和内中高品班院,具体设立时期不详,应在太祖太宗时已有,因其内班、高品之名五代便有,如后晋有内班史进能。实际上我们在太祖朝,已经见到了相关事例:张崇贵,真定人。太祖时为内中高品。

  有宋立国,便已经沿袭唐五代以来内侍机构,虽未以省名,但依然独立设置,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宋初便已经将内侍机构分为两部,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宗朝是内侍和机构,开始正式规整的时期。首先便是改易名称,将内中改为入内。太平兴国八年,始有入内殿头高品。入内内侍省中入内之名,便肇源于此。内中为何改为入内。

  龚延明先生认为,太祖称内中,五十人,而太宗朝称入内,同一官名不同称呼。但是考察了之后则不然,这其实伴随着唐五代以来,大的官制思路转变,那就是宦官权力的过大,让五代以后内的含义发生变化,原本并不是意味着在内服务的宦官,将在内侍奉与在内供奉混淆,形成内从在某处服务的单纯含义,变成了宦官与武人争夺皇权的标志之一。

  因此入内一词的出现,也是太宗希望在五代,内侍制度革除晚唐以来,宦官专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创制,晚唐时王叔文被革除,能够接近皇帝的内职之后,其品位稍高者享入内侍奉之意,其实是希望加强内侍机构的政治属性,暨在内廷为皇帝服务,而非与外朝有染。

  内侍机构重构才刚刚开始,太宗淳化五年,太宗分别将两个内侍机构改称:将内班院改为黄门院,同年又改为内侍省,这是伴随着内侍这个官称由贵入贱的过程同时完成的。而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内中高品班院,则更为入内班院,享入内一义,后又于同年改为入内黄门班院。

  由此种种看来,太宗虽希望将内侍机构两分的局面继续下去,但是基于当时内侍人数并不多,而其本人又较为信任的原因,仍希望将两个机构分立之上,设立统一官司称呼以加以控制,所以,将其中黄门院改为内侍省内侍班院。

  入内黄门班院,又改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从此两院分立,而以省之虚名冠于其上,似乎想继承隋唐一致的特点,但其实仍为两院,所谓有省称无正称,必须为内侍省黄门班院,显示了太宗矛盾的心理与最终防范的现实。

  太宗而后,即位的真宗则不然,开始了内侍机构在北宋前期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革新,奠定了北宋之后两省并立的内侍制度。

  唐宋品阶化的流行,以及北宋前期官制的乱象,从此可见一斑,那就是从班到院,从院到省,其现实需要是内侍人数增多,仍然承袭五代以来,武官系列的内侍体系需要改制,将其更加官僚化和专业化,但名实分离,名义上仍回归到唐前期的省名上去。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真宗继承了太宗二分其制的政策,并且建立拥有更高政治职能的入内侍省加以强调,并且并入内东门司等机构,让其拥有与头衔并列的服务皇帝的政治职能,同时将更为生活化的服务机构内侍省加以分立,虽冠省名,然称前省和后省,更多负责低级内侍和洒扫院子等职务。

  这样北宋前期,对于内侍机构大的调整告一段落,并贯穿几乎整个宋代,内侍机构再无大的变动,以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两个机构组成了内侍制度的核心。

  宋太宗与真宗的相继改制,便是希望通过内侍这个在晚唐失控,五代失灵的制度加以恢复,并按照他们自身希望使用内侍作为亲信政治意愿,来让内侍机构在含义和官阶上官僚化和外朝化。

  但宋人事事担负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政治意愿,为适应这一系列的需要,则用内与入内加以强调,希望控制其活动空间,最终完成宋代内侍制度的建立与革新。

  入内内侍省、御药院等不仅深居宫内,而且还与东宫太子相邻,内东门司由于其独特的连接内外的作用,所以稍微居外,形成了内外皆有之势。

  不仅体现了其服务宫中的使命,同时紧邻南北中线东面,特殊位置使得内事可以逐日入闱内承旨,形成了宫廷生活与政务服务的概念,这也是内侍两省号为前、后省,而入内省比前省尤为亲近的原因。

  内侍省几乎居于最北,暨宫内最深,紧邻中轴,而内东门司与中书门下、枢密院等中枢机构只隔一条大街,显示了其将在很长时间内,担任臣僚与内廷沟通的重要渠道。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